【詞語】嗟來之食
【拼音】jiē lái zhī shí
【解釋】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春秋時齊國發生飢荒,有人在路上施捨飲食,對一個飢餓的人說“嗟,來食”,飢餓的人說,我就是不吃“嗟來之食”。終於不食而死(見於《禮記.檀弓》)。後泛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後漢書.列女傳》
造句1:貧病交加的朱自清,寧肯餓死,也決不吃嗟來之食的骨氣,永遠值得讚揚。
造句2:貧病交加的朱自清,寧肯餓死,也決不吃嗟來之食。
造句3:不食嗟來之食,表現了國人的骨氣。
造句4:明知這是嗟來之食,但為了孩子,她只好強忍著委屈,伸手將缽接了過來。
造句5:讀一讀嗟來之食有一年,齊國遭受大災荒,飢民遍野。
造句6:這種嗟來之食,難以下嚥。
造句7:我人窮志不窮,這種嗟來之食,我寧死也不肯接受。
造句8:我這是誠心誠意地邀宴,可不是嗟來之食。
造句9:但人不吃嗟來之食,一個乞丐為了尊嚴寧肯餓死。
造句10:我人窮志不窮,這種嗟來之食,我寧死也不肯接受。
造句11:他寧肯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
造句12:所以,不食嗟來之食就表示人窮而有志氣,不能因為貧窮就被人瞧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