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注音:ㄑㄧㄢˊ ㄐㄨˋ ㄏㄡˋ ㄍㄨㄙ
成語簡拼:qjhg
成語解釋:先前態度傲慢;後來恭敬有禮。形容前後態度截然不同。
成語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蘇秦列傳》:“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
成語簡體:前倨后恭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聯合式;作謂語、狀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成語
成語正音:倨,不能唸作「jū」。
成語辨形:倨,不能寫「居」。
近 義 詞:前倨後卑
成語例子:帝有葛仙翁笑誕:「猴子是何前倨後恭?」(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五十一回)
英語翻譯:be first supercilious and then deferential
成語歇後語: 蘇秦週遊列國,向各國國君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但無一個國君欣賞他。蘇秦只好垂頭喪氣,穿著舊衣破鞋回到家鄉洛陽。家人見他如此落魄,都不給他好臉色,蘇秦的嫂子不給做飯,還狠狠訓斥了他一頓。
這件事大大刺激了蘇秦,經過一年的苦心揣摩,蘇秦掌握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在周遊列國時說服了當時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合縱抗秦,並被封為“縱約長”,做了六國的丞相。蘇秦衣錦還鄉後,他的親人一改往日的態度,都“四拜自跪而謝”,其嫂嫂更是“蛇行匍匐” 。面對此景,蘇秦對嫂子說了這句話「嫂子為什麼之前那麼傲慢,而現在又那麼恭敬呢? 」
相關漢字解釋:前字解釋、 倨字解釋、 後字解釋、 恭字解釋、
第 1 个字是 '前' 的成语:前不巴村,後不巴店、 前不巴村,後不著店、 前不著村,後不著店、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前人失腳,後人把滑、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前人種德後人收、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前仰後合、
第 2 个字是 '倨' 的成语:倨傲無禮、
第 3 个字是 '後' 的成语:後不僭先、 後不為例、 後仰前合、 後來之秀、 後來居上、 後來者居上、 後台老闆、 後合前仰、 後實先聲、 後巷前街、
第 4 个字是 '恭' 的成语:恭候台光、 恭喜發財、 恭恭敬敬、 恭敬不如從命、 恭敬桑梓、 恭而敬之、 恭而有禮、 恭行天罰、 恭賀新禧、 恭逢其盛、
網路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