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一ㄢˇ ㄑ一ˊ ㄒ一 ㄍㄨˇ
拼音 yǎn qí xī gǔ
詞類動詞
⒈ 放倒軍旗,停止擊鼓。指祕密行軍,不暴露目標。也指停止戰鬥。比喻停止做某事。
例突厥受詔,則諸蕃君長必相率而來。雖偃旗息鼓,高枕有餘矣。——《舊唐書·裴光庭傳》
英call off the army maneuvers; cease(stop) all military activities and lie low; lower the flags and silence the drums;
相似詞
冷冷清清 偃旗臥鼓 掩旗息鼓 消聲匿跡 銷聲匿跡 迎風招展 鳴金收兵
相反詞
重振旗鼓 搖旗吶喊 興師動眾 大打出手 大張旗鼓 聲勢浩大 捲土重來 一鼓作氣 旗幟鮮明 厲行節約 大動干戈 迎風招展 轟轟烈烈 重整旗鼓 金鼓齊鳴
英文 lit. lay down the flag and still the drums (idiom); fig. to cease, to give in
法語 (expr. idiom.) rouler ses drapeaux et cesser de battre du tambour, sonner la retraite
偃旗息鼓「ㄧㄢˇ ㄑㄧˊ ㄒㄧˊ ㄍㄨˇ」
軍隊放下旌旗,停敲戰鼓。比喻事情中止,不再進行。
造句由於聯合國居中調停,衝突雙方終於偃旗息鼓,協議撤軍。
偃旗息鼓「一ㄢˇ ㄑ一ˊ ㄒ一 ㄍㄨˇ」
⒈ 軍隊放倒旌旗,停敲戰鼓,肅靜無聲,不露行蹤。也作「掩旗息鼓」、「偃旗臥鼓」、「臥鼓偃旗」、「臥旗息鼓」。
引《三國志·卷三六·蜀書·趙雲傳》南朝宋·裴松之·注:「而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後用以比喻事情中止,不再進行。《文明小史·第二一回》:「那年正想得個京察,簡放道府出來,偏偏遇著匪亂,就此偃旗息鼓的攜眷出京。」
近鳴金收兵 銷聲匿跡
反大張旗鼓 重振旗鼓
⒈ 放倒軍旗,停敲軍鼓,指軍隊隱蔽行動,不暴露目標。
引《三國志·蜀志·趙雲傳》“成都 既定,以 雲 為翊軍將軍” 裴松之 注引《趙雲別傳》:“雲 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 雲 有伏兵,引去。”
明 徐復祚 《投梭記·陰伏》:“聽我號令:偃旗息鼓如安寢,啣枚持口噤。兔脫莫留停,狙擊要詳審。”
亦作“偃旗臥鼓”、“偃旗僕鼓”。 《梁書·王僧辯傳》:“及賊前鋒次 江口,僧辯 乃分命眾軍,乘城固守,偃旗臥鼓,安若無人。”
《舊唐書·伊慎傳》:“慎 列樹三柵,相去數裡,偃旗臥鼓。於中柵聲鼓,三柵悉兵以擊,賊眾大亂。”
宋 蘇洵 《權書·法制》:“偃旗僕鼓,寂若無氣,嚴戢兵士,敢譁者斬。”
⒉ 休軍罷戰。
引《新唐書·裴光庭傳》:“突厥 受詔,則諸蕃君長必相率而來,我偃旗息鼓,不復事矣。”
楊朔 《西江月--井岡山寫懷之二》:“敵人當晚上就偃旗息鼓,逃得無影無蹤。”
⒊ 喻指無聲無息地停止行動。
引《官場現形記》第十八回:“但是煌煌天使,奉旨而來,難道就此偃旗息鼓,一問不問嗎?”
魯迅 《兩地書·致許廣平七三》:“但先前利用過我的人,現在見我偃旗息鼓,遁跡海濱,無從再來利用,就開始攻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