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ㄈㄤ ㄨˋ
拼音 fāng wù
⒈ 本地產物;土產。猶識別;名狀。彷彿;類似。指各方的物議。指辨別事理。
英文 produced locally, local product (with distinctive native features)
方物「ㄈㄤ ㄨˋ」
⒈ 各地所產的物品。
引《書經·旅獒》:「無有遠邇,畢獻方物。」
《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上》:「昔武王克商,通道百蠻,使各以方物來貢。」
⒉ 識別。
引《後漢書·卷五九·張衡傳》:「人神雜擾,不可方物。」
⒈ 本地產物;土產。
引《書·旅獒》:“無有遠邇,畢獻方物。”
蔡沉 集傳:“方物,方土所生之物。”
三國 魏 嵇康 《答難養生論》:“九土述職,各貢方物,以效誠耳。”
唐 朱慶餘 《商州王中丞留吃枳殼》詩:“方物就中名最遠,只應愈疾味偏佳。”
清 張岱 《陶庵夢憶·方物》:“越中 清饞,無過餘者,喜啖方物。 北京 則蘋婆果、黃鬣馬牙鬆…… 山陰 則 破塘 筍、謝橘、 獨山 菱、河蟹、 三江屯 蟶、白蛤、江魚、鰣魚、裡河鰦。”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擬播布美術意見書》:“方物見斥,外品流行, 中國 經濟,遂以困匱。”
⒉ 猶識別;名狀。
引《國語·楚語下》:“民神雜糅,不可方物。”
韋昭 注:“方,猶別也;物,名也。”
《明史·馮恩傳》:“若 鋐,則如鬼如蜮,不可方物。”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四:“﹝ 岷江 ﹞受 彭蠡 之流,阻以 小姑 之險,澒洞震動,不可方物。”
⒊ 指辨別事理。
引《禮記·內則》:“四十始仕,方物、出謀、發慮。”
俞樾 《群經平議·禮記三》:“方物者,辨別其事也。惟能辨別其事,故能出謀發慮也。”
⒋ 彷彿;類似。
引唐 儲光羲 《貽餘處士》詩:“市亭忽雲搆,方物如山峙。”
章炳麟 《辨詩》:“漢 世自 賈生 《惜誓》,上接《楚辭》,《鵩鳥》亦方物《卜居》,而 相如 《大人賦》,自《遠遊》流變。”
⒌ 指各方的物議。《宋書》本傳作“物議亦互有少劣”。
引《南史·宋南郡王義宣傳》:“汝與 師護 年時一輩,各有其美,方物之義,亦互有少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