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ㄓㄨˇ ㄐ一ㄥˋ
拼音 zhǔ jìng
⒈ 宋明理學家的道德修養方法。淵源於古代儒家(《禮記·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並參雜佛、道的寂靜無為思想。“主靜”一語首由周敦頤在其《太極圖說》中提出:“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他用未有天地以前的“無極”原來是“靜”的,來證明人的天性本來也是“靜”的,由於後天染上了“欲”,故須通過“無慾”工夫,以求達到“靜”的境界(“無慾故靜”)。以後它一直是理學的主要思想。
主靜「ㄓㄨˇ ㄐ一ㄥˋ」
⒈ 宋明理學家的一種除去妄念,而使心思純靜的修養方法。為周敦頤首倡,主張未有天地之前的太極與人的本性均為靜,後因人心染上雜念、慾望而不靜,故必須透過無慾無為的工夫才能誠,即達到純粹至善的道德境界。見宋·周敦頤《太極圖說》。
⒈ 他用未有天地以前的“無極”原來是“靜”的,來證明人的天性本來也是“靜”的,由於後天染上了“欲”,故須通過“無慾”工夫,以求達到“靜”的境界(“無慾故靜”)。以後它一直是理學的主要思想。他用未有天地以前的“無極”原來是“靜”的,來證明人的天性本來也是“靜”的,由於後天染上了“欲”,故須通過“無慾”工夫,以求達到“靜”的境界(“無慾故靜”)。以後它一直是理學的主要思想。
引宋 明 理學家的道德修養方法。淵源於古代儒家(《禮記·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並參雜佛、道的寂靜無為思想。“主靜”一語首由 周敦頤 在其《太極圖說》中提出:“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