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ㄅㄨˋ ㄔㄣˊ
拼音 bù chén
⒈ 舊指言行不符合臣子的規矩。
英unfit for an official's word and deeds in feudal times;
不臣「ㄅㄨˋ ㄔㄣˊ」
⒈ 人臣不守臣道。
引《論語·顏淵》:「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三國演義·第一三回》:「郭汜不臣,監禁公卿,欲劫陛下,非臣則駕被擄矣。」
⒉ 不以臣禮相待。表示恭敬。
引《禮記·學記》:「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
⒈ 不守臣節,不合臣道。
引《左傳·昭公三十一年》:“若召 季孫 而不來,則信不臣矣,然後伐之。”
《後漢書·王符傳》:“華元、樂舉 厚葬 文公,君子以為不臣。”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匈奴 剛剛太平,有一些不臣之徒在找單于的麻煩,趁你在 長安,要給你難堪。”
⒉ 不稱臣屈服。
引《商君書·慎法》:“外不能戰,內不能守,雖 堯 為王,不能以不臣諧所謂不若之國。”
漢 桓寬 《鹽鐵論·本議》:“匈奴 背叛不臣,數為暴於邊鄙。”
《新唐書·裴矩傳》:“高麗 本 孤竹國,周 以封 箕子,漢 分三郡,今仍不臣,先帝疾之,欲討久矣。”
⒊ 謂不以臣屬視之。
引《漢書·蕭望之傳》:“單于非正朔所加,故稱敵國,宜待以不臣之禮,位在諸侯王上。”
《漢書·郊祀志上》:“﹝天子使﹞ 五利將軍 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以視不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