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ㄅㄨˋ ㄕˊ ㄓ ㄨˊ
拼音 bù shí zhī wú
詞類成語
⒈ 唐·白居易《與元九書》:“僕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僕者,僕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後以“不識之無”形容人不識字,文化水平很低。
相似詞
相反詞
不識之無「ㄅㄨˋ ㄕˊ ㄓ ㄨˊ」
⒈ 之無,唐代白居易出生六七個月時,即能辨別「之」、「無」二字。見《舊唐書·卷一六六·白居易傳》。故後世用以比喻極淺顯易懂的字。不識之無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引清·黃景仁〈除夕述懷〉詩:「有兒名一生,廢學增痴憨;曾不識之無,但索梨與柑。」
⒈ 後以“不識之無”形容人不識字,文化水平很低。
引唐 白居易 《與元九書》:“僕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僕者,僕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
阿英 《胡沙隨筆·土山灣黑市》:“因此輩系竊偷而來,兼以不識之無,遂至無全帙者。”
李健吾 《<李廣田選集>序》:“《廢墟中》,寫一個不識之無的木匠,愛打老婆,老婆也讓他打;他有氣無處洩,她也就讓他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