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ㄕㄨ ㄏㄨ
拼音 shū hū
⒈ 倏忽。迅疾貌。
⒉ 目視不明貌。
⒊ 傳說中的神名。南海之神為儵,北海之神為忽。
⒋ 比喻惡人。
⒈ 倏忽。迅疾貌。
引《呂氏春秋·決勝》:“儵忽往來,而莫知其方。”
晉 郭璞 《山海經圖贊下·騶虞》:“怪獸五彩,尾參於身,矯足千里,儵忽若神。”
《南齊書·高帝紀下》:“機變儵忽,終古莫二。”
清 姚鼐 《祭林編修澍蕃文》:“邈不得徠歸兮,儵忽以終生。”
⒉ 目視不明貌。
引《楚辭·遠遊》:“視儵忽而無見兮,聽惝怳而無聞。”
王逸 注:“儵忽,目瞑眩也。”
⒊ 傳說中的神名。南海之神為 儵,北海之神為 忽。《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 儵,北海之帝為 忽,中央之帝為 渾沌。儵 與 忽 時相與遇於 渾沌 之地, 渾沌 待之甚善。
引儵 與 忽 謀報 渾沌 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 渾沌 死。”
明 唐順之 《元陽洞》詩:“混沌 遇 儵忽,誤被鑿一竅。”
⒋ 比喻惡人。
引唐 李商隱 《哭遂州蕭侍郎二十四韻》:“暫能誅儵忽,長與問乾坤。”
馮誥 注:“此則用《招魂》‘雄虺九首,往來儵忽,吞人以益其心些。’亦見《天問》。以比 訓(李訓 )、 注(鄭注 )之奸毒……以‘儵忽’代雄虺,古有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