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一ˋ ㄌ一ˇ
拼音 yì lǐ
⒈ 言辭、文章的含義和觀點。
例以義理諮訪。——清·劉開《問說》
英argumentation;
義理「ㄧˋ ㄌㄧˇ」
1.道義公理。
造句他的話合乎義理,令人折服。
2.內容、意義。
造句這篇文章義理明晰,頗能彰顯儒學宗旨。
3.微言大義之理。
造句清末桐城派主張義理、考據、文章三者相互為用。
義理「一ˋ ㄌ一ˇ」
⒈ 微言大義之理。
例如:「清末桐城派主張義理、考據、文章,三者相互為用。」
⒉ 道德公理。
引《淮南子·泰族》:「四海之內,一心同歸,背貪鄙而向義理。」
⒊ 內容、意義。
引《西遊記·第二回》:「流字門中,是甚義理?」
⒈ 合於一定的倫理道德的行事準則。
引《韓非子·難言》:“故度量雖正,未必聽也;義理雖全,未必用也。”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順逆》:“故動眾興師,必應義理,出則祠兵,入則振旅,以閒習之。”
《魏書·崔浩傳》:“作者祭法,次序五宗,蒸嘗之禮,豐儉之節,義理可觀。”
⒉ 指講求儒家經義的學問。
引《漢書·劉歆傳》:“及 歆 治《左氏》,引傳文以解經,轉相發明,由是章句義理備焉。”
三國 魏 王肅 《<孔子家語>序》:“自 肅 成童,始志於學,而學 鄭氏 學矣。然尋文責實,考其上下,義理不安,違錯者多,是以奪而易之。”
⒊ 稱 宋 以來之理學為義理之學。
引宋 張載 《經學理窟·義理》:“有急求義理復不得,於閒暇有時得。”
《二程遺書》卷十八:“或讀書講明義理;或記古今人物,別其是非;或應事即物而處其當,皆窮理也。”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浙東學術》:“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義理以為功,此 宋 學之所以見譏於大雅也。”
⒋ 文辭的思想內容。
引晉 葛洪 《抱朴子·鈞世》:“今詩與古詩,俱有義理,而盈於差美。方之於士,並有德行,而一人偏長藝文,不可謂一例也。”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一:“舉子輕薄為文,不求義理,惟以敏速相誇。”
⒌ 猶道理。
引宋 蘇軾 《與章子厚書》:“追思所犯,真無義理。”
《水滸傳》第三六回:“趙 家那廝是個刁徒,如今暴得做個都頭,知道甚麼義理?”
郭沫若 《雞之歸去來》:“那H老闆娘是講義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