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詞語解釋 / 十面埋伏是什麽意思
「十面埋伏」詞語解釋

注音 ㄕˊ ㄇ一ㄢˋ ㄇㄞˊ ㄈㄨˊ

拼音 shí miàn mái fú

詞類成語

⒈  琵琶曲。明代後期已在民間流傳。通常分十八段。描寫漢劉邦與楚項羽垓下之戰,表現千軍萬馬衝鋒陷陣之勢。

英文 Ambush from ten sides (pipa solo piece)​, House of Flying Daggers (2004 movie by Zhang Yimou 張藝謀|张艺谋[Zhang1 Yi4 mou2])​

德語 House of Flying Daggers (chinesischer Film von Zhang Yimou)​ (Eig, Kunst)​

法語 Le Secret des poignards volants

國語辭典修訂本

十面埋伏「ㄕˊ ㄇ一ㄢˋ ㄇㄞˊ ㄈㄨˊ」

⒈  形容被敵軍層層包圍。

《三國演義·第三九回》:「敵軍如此,雖十面埋伏,吾何懼哉!」
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那重瞳有千般英勇,怎出的這十面埋伏?」

⒉  樂曲名。約十六世紀以前已在民間流傳,為琵琶的演奏名曲。樂譜最早見於華秋蘋編的琵琶譜上。全曲屬多段體結構,描寫楚漢垓下決戰,韓信在九里山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於烏江自刎的故事。

引證解釋

⒈  謂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

《前漢書平話》卷中:“垓下 聚兵百萬,會天下諸侯,困 羽 九重山前, 信 定十面埋伏,逼 羽 烏江 自刎。”
元 無名氏 《抱妝盒》第二折:“從今後跳出了九重圍子連環寨,脫離了十面埋伏大會 垓。”
《水滸傳》第七七回:“原來今次用此十面埋伏之計,都是 吳用 機謀佈置,殺得 童貫 膽寒心碎。”

⒉  琵琶大麴。又名《淮陰平楚》、《楚漢》。自 明 代後期流傳至今。以 劉邦 與 項羽 垓下 大戰為主題,用琵琶演奏,表達了古代戰場上千軍萬馬震撼山嶽的聲勢。 明 末琵琶演奏家 湯應曾 曾以善彈此曲著稱。參閱 清 張山來 《虞初新志》卷一所載 清 王猷定 《湯琵琶傳》。

相關漢字解釋

十字解釋面字解釋埋字解釋伏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