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ㄕˋ ㄈㄚˇ
拼音 shì fǎ
⒈ 評定諡號的法則。上古有號無諡,周初始制諡法,至秦廢。漢復其舊,歷代因之,至清止。
⒉ 稱號。
諡法「ㄕˋ ㄈㄚˇ」
⒈ 按死者行跡立號之法,以表彰其行為事蹟。始於周,廢於秦,漢時又恢復其法,沿至清末始廢。
⒉ 書名。宋蘇洵奉詔編定,四卷。取世傳周公諡法以下諸書,刪定考證,以成是書。
⒈ 評定諡號的法則。上古有號無諡, 周 初始制諡法,至 秦 廢。 漢 復其舊,歷代因之,至 清 止。參閱《逸周書·諡法》、《通志·諡略》、 明 吳訥 《文章辨體序題·諡法》、《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史部·政書類》。
引《史記·秦始皇本紀》:“自今已來,除謚法。朕為 始皇帝。”
⒉ 稱號。
引唐 道宣 《續高僧傳·譯經四·玄奘》:“言 戒日 者,謚法之名。此方薨後,量德以贈;彼土初登,即先薦號,以滅後美之徒虛名耳。”
魯迅 《偽自由書·文章與題目》:“所以再要出新花樣,就使人會覺得不是人話,用現在最流行的諡法來說,就是大有‘漢奸’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