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字筆順動畫
注音:ㄉㄨㄢ
拼音:duān
筆劃:14
倉頡:YTUMB
部首:
五行:
吉凶:
五筆:UMDJ
簡體:
筆順:點、 橫、 點、 撇、 提、 豎、 豎折/豎彎、 豎、 橫、 撇、 豎、 橫折鉤、 豎、 豎
吉凶:
五筆:UMDJ
簡體:
异体字:
部首筆劃:5
常用字:
基本釋義

1.用手平著拿東西:~茶。

2.事情的起因。例 :無~生事。

3.項目;點:舉其一~。

4.事情;道理;學說:事~。異~邪說。

5.東西的一頭;事物的開頭:兩~。末~。開~。

6.端正;正派:~坐。品行不~。

詳細釋義
端 [duān]
〈形〉
  1. (形聲。從立,耑(duān)聲。本義:站得直)

  2. 同本義

    端行頤霤如矢。——《禮記·王藻》

    端,直也。——《說文》。按:“立容直也。”

    端,正也。——《廣雅·釋詁一》

    以端其位。——《禮記·祭義》

    又如:端行(端正身軀而快步行走);端拱(端正身子拱手);端偉(筆直壯大);端端(端正;不傾斜);端身(擺正身體)

    振書端書於君前。——《禮記·曲禮》

  3. 端正。引申為正直

    水至平,端不傾。——《荀子·成相》

    選天下之端士。——漢· 賈誼《治安策》

    又如:不端(不正派);好端端的(好好兒的);端一(端莊嫻靜);端士(端人;正直的人);正派;端楷(字寫得工整);端愨(端正篤實。愨:誠篤)

〈名〉
  1. 頭緒

    多端寡要(要領),好謀無決。——《三國志·郭嘉傳》

    又如:端序(頭緒;條理)

  2. 事物的一頭或一方面

    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東坡右手執卷端。—— 明· 魏學洢《核舟記》

    又如:兩端,末端;筆端;尖端;大端(重要方面);極端;頂端;扁擔的兩端

  3. 項目;種類 。

    如:舉其一端;變化多端

  4. 首;頂端

    常視松端日,每稽潭上煙。——宋· 梅堯臣《昭亭別施度支》

  5. 開頭 。

    如:發端;開端

  6. 事由;原委

    禍集非無端。——西晉· 陸機《君子行》

    又如:端原(原委;根由);端本澄源(猶言正本清源);爭端;釁端

  7. 周代禮服

    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章甫:古代禮帽),愿為小相焉。——《論語·先進》

    其齊服,有玄端素端。——《周禮》

    又如:端衣(古代一種禮服。多用於喪祭場合);端衰(古喪服上衣);端冕(玄衣和大冠。古代帝王和貴族的禮服)

  8. 辦法

    今有難,無他端,而欲赴秦軍,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史記·魏公子列傳》

  9. 征兆 。

    如:端兆(端倪;跡象)

  10. 思緒;心緒 。

    如:端憂(閑愁;深憂)

  11. 借口 。為了掩蓋真正意圖或情況而聲稱的目的、動機或裝出來的外表。

    如:借端;無端鬧事

  12. 邊際 。

    如:端涯(邊際)

〈動〉
  1. 詳審 。

    如:端箭(射箭前,以一眼瞄準目標)

  2. 手平舉拿物 。

    如:端飯上菜;端茶送出(官員會客時,不愿地位低於自己的來客久坐,談話告一段落,端茶略飲,仆人就高喊“送客”,來客就立刻告辭);端簡(正笏。謂兩手平舉捧著手板);端盒(托盤,多木制);端菜;端碗;端盆倒水

  3. 流露 。

    如:有什么想法都端出來

〈副〉
  1. 究竟;到底

    這話原不須提了,總來該是夫妻,顛來倒去,自然湊著,不該是夫妻,便說合了,端只要分張。——《醉醒石》

  2. 確實;果真 。

    如:端端的的(清楚,真實);端切(確實;詳細)

其他
姓名學:
筆順編號:41431252132522
四角號碼:02127
UniCode:U+7AEF
規範編號:3151
首尾分解查字:立耑
漢字部件構造:立山而
粵語:dyun1
閩南語:toaN1,than1
平水韻:上平十四寒
康熙字典索引:頁872第32
故訓彙纂索引:1661|1739.1
康熙字典解釋

〔古文〕耑【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多官切,音偳。【說文】直也,正也。【禮·曲禮】振書端書於君前。【註】端,正也。【玉藻】目容端。【前漢·賈誼傳】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衞翼之。 又【篇海】萌也,始也,首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公羊傳·隱元年註】上係天端。【疏】天端,卽春也。春秋說云: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者之政也。【左傳·文元年】先王之正,時也,履端於始。【疏】履,步也,謂推步曆之初始,以爲術曆之端首。【孟子】惻隱之心,仁之端也。【註】端者,首也。人皆有仁義禮智之首,可引用之。 又【廣韻】緒也,等也。【揚子·方言】緒,南楚或曰端。 又【增韻】審也。【戰國策】郤疵對智伯曰:韓魏之君,視疵端而趨疾。 又專也。【戰國策】敢端其願。【註】端,猶專也。 又布帛曰端。【禮·記疏】束帛,十端也。丈八尺爲端。【小爾雅】倍丈謂之端,倍端謂之兩,倍兩謂之疋。 又【周禮·春官】其齊服有端,素端。【鄭司農註】衣有襦裳者爲端。【穀梁傳·僖三年】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註】端,端之服。【疏】其色,而制正幅無殺,故謂之端。 又地名。【山海經】號山,端水出焉,東流注於河。又國在流沙中者,墩端璽?。【史記·趙世家】與韓魏分晉,封晉君以端氏。【註】端氏,澤州縣也。【前漢·地理志】蒼梧郡有端溪。 又姓。孔子弟子端木賜。 又宮門名。【後漢·黃瓊傳】舉吏,先試之於公府,又覆之於端門。【註】端門,太微宮南門也。 又獸名。【後漢·鮮傳】禽獸異於中國者,野馬,原羊,角端牛,以角爲弓,俗謂之角端弓。 又【正韻】尺兗切。與喘同。【荀子·勸學篇】端而言。【註】端,讀爲喘。喘,微言也。 又【韻會小補】美辨切。同冕。大夫以上冠也。【禮·玉藻】諸侯端以祭,天子端以朝,日於東門之外。【註】端,皆音冕。 又【韻補】葉都元切。【陸機·文賦】罄澄心以凝思,眇衆慮而爲言。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 又葉多汪切。【楊戲贊秦子敕】正方受遣,豫聞後綱。不不僉,造此異端。考證:〔【禮·月令】諸侯玄端以祭,天子玄端以朝,日於東門之外。〕 謹照原文月令改玉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