汳字筆順動畫
注音:ㄅㄧㄢˋ
拼音:biàn
筆劃:7
倉頡:EHE
部首:
五行:
吉凶:
五筆:IRCY
簡體:
筆順:點、 點、 提、 撇、 撇、 橫撇/橫鉤、 捺
吉凶:
五筆:IRCY
簡體:
异体字:
部首筆劃:3
常用字:
基本釋義

古河名,又稱汴水,在中國今河南省。

詳細釋義
汳 [biàn]
〈名〉
  1. 古水名。晉以后被認為是汴水的下游,“汳”名遂廢,通稱汴水

    汳,水。受陳留浚儀陰溝,…,東入於 泗,從水反聲。——《說文》

其他
姓名學:非姓氏
筆順編號:4413354
四角號碼:32147
UniCode:U+6C73
首尾分解查字:氵反
粵語:bin6
康熙字典索引:頁608第04
故訓彙纂索引:1230|1308.4
漢語字典索引:卷3頁1568第02
康熙字典解釋

【唐韻】【集韻】皮變切【正韻】毗面切,音卞。水名。水受陳留浚儀隂溝,至蒙爲雝水,東入於泗。【水經】汳水,出隂溝,逕浚儀縣北。又東至梁郡蒙縣,爲濉水。餘波入睢陽城中。【酈道元注】隂溝卽蒗蕩渠也,亦言汳,受旃然水。又云:丹泌亂流,於武德絕河,南入滎陽合汳,故汳兼丹水之稱。汳水東逕陳留,又東逕梁國睢陽縣,又東逕貫城。城在蒙縣西北。汳水自蒙縣南出,今無水。惟睢陽城南側有小水,南流入雎城。亦作汴。【後漢·明帝紀】遣將作謁者王吳修汴渠,自滎陽至於千乗海口。【註】汴渠卽蒗蕩渠也。【宋曾鞏曰】昔禹於滎澤下分大河爲隂溝,出之淮泗,至浚儀西北,復分二渠。其後或曰鴻溝,或曰浪宕渠,或曰浚儀渠,或曰石門渠。石門渠東合濟水,與河渠東注,至於敖山之北而兼汴水,又東至滎陽之北,而旃然之水東流入汴。滎陽之西有廣武二城,汴水自二城閒小?中東流而出,濟水至此乃絕。桓溫將通之而不果者,晉大和之中也。劉裕浚之,始有湍流奔注。以漕運者,義熙之間也。皇甫誼發河南丁夫百萬開之,起滎陽入淮,千有餘里。更名之曰通濟渠者,隋大業之初也,後世因其利焉。【一綂志】汴水源出開封府滎陽縣大周山,合京、索、須、鄭四水,東南至中牟縣,北入於黃河。 又【廣韻】芳萬切【集韻】孚萬切,音?。義同。 【集韻】或作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