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積貯疏

朝代:兩漢詩人:賈誼
同類型的詩文:奏章議論

原文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 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

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并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竊為陛下惜之。

節自《漢書·食貨志》

譯文

  管子說:“糧倉充足,百姓就懂得禮節。”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從古到今,沒有聽說過這事。古代的人說:“一個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餓;一個女子不織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凍。”生產東西有時節的限制,而消費它卻沒有限度,那么社會財富一定會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國家,考慮得極為細致和周密,所以他們的積貯足以依靠。現在人們棄農經商(不生產而)吃糧的人很多,這是國家的大禍患。過度奢侈的風氣一天天地滋長,這也是國家的大禍害。這兩種大禍害公然盛行,沒有人去稍加制止;國家的命運將要覆滅,沒有人去挽救;生產的人極少,而消費的人很多,國家的財富怎能不枯竭呢?漢朝從建國以來,快四十年了,公家和個人的積貯還少得令人痛心。錯過季節不下雨,百姓就將憂慮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納不了稅,朝廷就要出賣爵位,百姓就要出賣兒女。這樣的事情皇上已經耳有所聞了,哪有治理國家已經危險到這種地步而皇上不震驚的呢?

  世上有災荒,這是自然界常有的現象,夏禹、商湯都曾遭受過。假如不幸有縱橫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災,國家用什么去救濟災區?如果突然邊境上有緊急情況,成千上萬的軍隊,國家拿什么去發放糧餉?假若兵災旱災交互侵襲,國家財富極其缺乏,膽大力壯的人就聚集歹徒橫行搶劫,年老體弱的人就互換子女來吃;政治的力量還沒有完全達到各地,邊遠地方敢于同皇上對抗的人,就一同舉兵起來造反了。于是皇上才驚慌不安地謀劃對付他們,難道還來得及嗎?

  積貯,是國家的命脈。如果糧食多財力充裕,干什么事情會做不成?憑借它去進攻就能攻取,憑借它去防守就能鞏固,憑借它去作戰就能戰勝。使敵對的人歸降,使遠方的人順附,招誰而不來呢?現在如果驅使百姓,讓他們歸向農業,都附著于本業,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勞動而生活,工商業者和不勞而食的游民,都轉向田間從事農活,那么積貯就會充足,百姓就能安居樂業了。本來可以做到使國家富足安定,卻竟造成了這種令人危懼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

注釋
1. 管子:即管仲。后人把他的學說和依托他的著作,編輯成《管子》一書,共二十四卷。
2. 倉:貯藏谷物的建筑物。《呂氏春秋·仲秋》:“修囷(qūn)倉。”高誘注:“圓曰囷,方曰倉。”
3. 廩:米倉。
4. 實:充實,滿。
5. 而:同“則”,就,連詞。
6. 禮節:禮儀法度。
7. 不足:指衣食不足,缺吃少穿。
8. 治:治理,管理。
9. 及:到。
10. 未之嘗聞:即“未嘗聞之”,沒有聽說過這回事。未嘗,不曾。副詞。之,指“民不足而可治”,代詞在否定句中作賓語,一般要前置。
11. 古之人:亦指管子,以下四句引自《管子·輕重甲》,與原文略有出入。
12. 夫:古代對成年男子的通稱。
13. 或:有的人,代詞。
14. 生之有時:生產有時間的限制。之,指物資財富,代詞。
15. 亡:同“無”。
16. 度:限制,節制。
17. 則:那么,連詞。
18. 物力:指財物,財富。
19. 屈:竭,窮盡。
20. 至:極,副詞。
21. 孅(xiān):通“纖”,細致。
22. 悉:詳盡,周密。
23. 畜:同“蓄”,積聚,儲藏。
24. 恃:依賴,依靠。
25. 背本趨末:放棄根本的事,去做不重要的事,此處是指放棄農業而從事工商業。古代以農桑為本業,工商為末業。背,背離,背棄。
26. 是:這,代詞,作主語。
27. 殘:害,危害,禍害。
28. 淫侈(chǐ)之俗:奢侈的風氣。淫,過分,副詞。
29. 以:連詞。
30. 長(zhǎng):增長。
31. 賊:害,危害,禍害。
32. 公行;公然盛行。
33. 即“莫或止之”,沒有人去稍微制止它一下。莫,沒有人,代詞。之,代詞,指“殘賊公行”之事。是“止”的賓語,前置。或,副詞,有“稍微”、“稍稍”之意。
34. 大命:國家的命運。
35. 將:將要,副詞。泛:通“覂”,翻覆,覆滅。
36. 振救,拯救,挽救。
37. 生之者:生產糧食、財物的人。
38. 靡:耗費。
39. 漢之為漢:意謂漢朝自從建立政權以來。這是個主謂短語,“之”是用于短語主、謂之間的助詞。為,成為,動詞
40. 幾:將近,副詞。
41. 公私:國家和個人。
42. 猶:還,仍然,副詞。
43. 可哀痛:指積蓄少得使人痛心。
44. 失時:錯過季節。
45. 雨:下雨,動詞。
46. 且:將,副詞。
47. 狼顧:狼性多疑,行走時常回頭看,以防襲擊,比喻人有后顧之憂。此處形容人們看到天不下雨的憂慮不安。
48. 歲惡:年景不好。惡,壞。
49. 不入:指納不了稅。“入”是“納”的意思。
50. 請賣爵(jué)子:即請爵賣子。指富者向國家繳糧買爵位,貧者賣兒女為生。漢朝有公家出賣爵位以收取錢財的制度。
51. 既:已經,副詞。
52. 聞耳:聞于耳,指上述嚴重情況傳到了皇帝的耳中。
53. 安:哪里,副詞。
54. 為:治理。
55. 阽危:危險。阽,臨近。若
56. 是:如此,象這個樣子。
57. 上:皇上,皇帝。
58. 饑穰:荒年和豐年。此處為偏義復詞,只指荒年。饑,災荒,《墨子·七患》:“五谷不收謂之饑。”穰,莊稼豐熟。
59. 天之行也:是自然界的固有現象。天,大自然。行,常道,規律。
60. 禹、湯被之:禹,傳說中古代部落聯盟領袖。原為夏后氏部落領袖,奉舜命治水有功,舜死后繼其位。湯,商朝的開國君主。被:遭,受。之:代詞,指“饑穰”。傳說禹時有九年的水災,湯時有七年的旱災。
61. 即:如果,假如,連詞。
62. 方二三千里:縱橫各二三千里。
63. 胡以:何以,用什么。胡,代詞。以,介詞。
64. 相:副詞,兼有指代接受動作一方的作用,此處指“方二三千里”的災區。
65. 恤:周濟,救濟。
66. 卒然:突然。卒,通“猝”。
67. 急:緊急情況,指突然爆發的戰爭。
68. 饋:進食于人,此處指發放糧餉,供養軍隊。
69. 兵:兵災,戰禍,戰爭。
70. 乘:因,趁。
71. 大:非常,十分,副詞。
72. 屈:缺乏。
73. 徒:同伙。
74. 衡擊:橫行劫掠攻擊。衡,通“橫”。
75. 罷(pí):通“疲”。
76. 羸(léi):瘦弱。
77. 易:交換。
78. 畢:完全,副詞。
79. 通:達。
80. 能:是衍文。疑者:指對朝廷反抗的人。
81. 疑:同“擬”,指與皇帝相比擬,較量。
82. 并:一同,副詞。
83. 舉:舉兵。
84. 爭起:爭先起來鬧事。
85. 乃:才,副詞。
86. 駭:受驚,害怕。
87. 圖:謀劃,想辦法對付。
88. 豈:難道,副詞。
89. 夫:助詞,用在全句之前,表示一種要闡發議論的語氣。
90. 大命:大命脈,猶言“頭等大事”。
91. 茍:如果,假如,連詞。
92. 粟:此處泛指糧食。
93. 何為:做什么事。何,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為,動詞。
94. 以:憑,靠,介詞,后面省略賓語“之”。
95. 則:就,連詞。
96. 懷敵:使敵對者來歸順。懷,歸向,使動用法。
97. 附遠:使遠方的人順附。附,使動用法。
98. 招:招撫。何: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99. 毆:通“驅”,驅使。
100. 歸之農:使動雙賓語,使之歸農。
101. 著:“著”的本字,附著。
102. 食其力:靠自己的勞力吃飯。
103. 末技:不值得重視的技能,此處指與“本業”相對的“末業”,即工商業。
104. 游食之民:游手好閑,不勞而食的人。游食,坐食,不勞而食。《荀子·成相》:“臣下職,莫游食。”楊倞注:“游食謂不勤于事,素餐游手也。”
105. 緣南畝:走向田間,從事農業。緣,因,循,此處有趨向之意。南畝,泛指農田。
106. 樂其所:以其所為樂,即樂于從事自己的本業(農業)。樂,以……為樂,意動用法。所,名詞。
107. 可以:助動詞。
108. 為:做到。
109. 富安天下:使天下富足安定。富安,使動用法。富,指食用充足;安,指政治安定。
110. 而:但,卻,連詞。
111. 直:竟然,副詞。
112. 為:造成,動詞。
113. 廩廩:同“懔懔”,危懼的樣子。指令人害怕的局面。
114. 竊:私下,副詞,表示自謙。
115. 為:替,介詞。
116. 陛下:對帝王的尊稱。

賞析

  《論積貯疏》選自《漢書·食貨志》。文題為后人所加。是賈誼23歲時(前178)給漢文帝劉恒的一篇奏章。

  西漢建立初年,社會經濟一片凋敝。據《漢書·食貨志》記載,那時米價昂貴,饑饉遍地,人與人相食,物資匱乏,連天子出行都弄不到四匹同色的馬駕車,將相只能乘牛車。漢高祖劉邦采取了一系列予民休養生息和“重農抑商”的政策,到漢文帝時,社會經濟逐漸恢復,但商賈、地主侵奪農民,土地兼并日益嚴重,廣大農民因破產而紛紛流入城市,成為工商業的傭工或無業的游民,官僚、商賈的淫侈之風也日益增長,這些都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和糧食的積貯,很不利于西漢封建政權的鞏固,同時北方匈奴的威脅也越來越嚴重,面對這種日益嚴重的內憂外患的實際情況,賈誼就向文帝上了這份奏疏,建議重視農業生產,以增加積貯。題目《論積貯疏》的意思是:論述有關積貯的重大意義的奏疏。疏,指分條陳述;作為一種文體,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條陳自己對某事的意見的一種文件,也稱“奏疏”或“奏議”。

  賈誼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從緩和階級矛盾、鞏固封建統治的立場出發,不像世俗之士一樣,一味地粉飾太平;而是敢于正視現實,揭露時弊。他從太平盛世的背后看到了嚴重的社會危機,這在他向文帝上的《論積貯疏》中做了大膽的揭露,并提出了他的改革政治的主張。

參考資料:

1、 班固 .漢書 .浙江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 :P4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