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路
原文
赤路如龍蛇,不知幾千丈。
出沒山水間,一下復一上。
伊予獨何為,與之同俯仰?
出沒山水間,一下復一上。
伊予獨何為,與之同俯仰?
賞析
詠物詩貴在能寓微婉的興寄于生動的物象描繪之中。寄托的深淺有時不在詞意的顯晦,而在詩歌概括容量的大小,鄒浩的《詠路》即是一例。從全篇意思來看,這首詩是作者在貶謫嶺南的途中所作。鄒浩是北宋紹圣(1094-1098)以后著名的諍臣之一,一生忠正方直,因敢于直諫,兩次被流放嶺南。第一次在1099年(宋哲宗元符二年),為上疏諫立劉后,遭章惇詆毀,羈管新州(今廣東新興縣)。徽宗即位時還朝,又為蔡京所忌,再次被貶,不久貶逐昭州(今廣西平樂縣),五年后才得歸京。此詩雖不能確定究竟作于何時,卻能概括他兩次被流放的感慨。詩中沒有具體描寫從京城到嶺南一路上的觀感,而是以不知幾千丈長的龍蛇來比喻漫長的旅途和在千山萬水之間盤旋上下的貶謫之路,形象地表現了作者上下仕途、俯仰無愧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