鴟鸮

朝代:先秦詩人:佚名
同類型的詩文:詩經寫鳥寓理哲理

原文

鴟鸮鴟鸮,既取我子,無毀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

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據,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譙譙,予尾翛翛,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予維音嘵嘵!

譯文

貓頭鷹你這惡鳥,已經奪走了我的雛子,再不能毀去我的窩巢。我含辛茹苦,早已為養育雛子病了!
我趁著天未陰雨,啄取那桑皮桑根,將窗扇門戶縛緊。現在你們樹下的人,還有誰敢將我欺凌!
我用拘攣的手爪,采捋茅草花;又蓄積干草墊底,喙角也累得病啦,只為了還未筑好的家。
我的翅羽稀落,我的尾羽枯槁;我的巢兒垂危,正在風雨中飄搖。我只能驚恐地哀號!

注釋
⑴鴟鸮(chī xiāo):貓頭鷹。
⑵子:指幼鳥。
⑶室:鳥窩。
⑷恩:愛。《魯詩》“恩”作“殷”,盡心之意。斯:語助詞。
⑸鬻(yù):育。閔:病。
⑹迨(dài):及。
⑺徹:通“撤”,取。桑土:《韓詩》作“桑杜”,桑根。
⑻綢繆(móu):纏縛,密密纏繞。牖(yǒu):窗。戶:門。
⑼女:汝。下民:下面的人。或:有。
⑽拮(jié)據(jū):手病,此指鳥腳爪勞累。
⑾捋(luō):成把地摘取。荼:茅草花。
⑿蓄:積蓄。租:通“苴”(居),茅草。
⒀卒瘏(tú):患病。卒通“悴”。室家:指鳥窩。
⒁譙(qiáo)譙:羽毛疏落貌。
⒂翛(xiāo)翛:羽毛枯敝無澤貌。
⒃翹(qiáo)翹:危而不穩貌。
⒄嘵(xiāo)嘵:驚恐的叫聲。

參考資料:

1、 《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301-304頁

賞析

  寓言是一種借說故事以寄寓人生感慨或哲理的特殊表現方式。它的主角可以是現實中人,也可以是神話、傳說中的虛幻人物,而更多的則是自然界中的蟲魚鳥獸、花草木石。這種表現方式,在戰國的諸子百家之說中曾被廣為運用,使古代的說理散文增添了動人的藝術魅力,放射出奇異的哲理光彩。

  但以寓言作詩,在先秦卻不多見;只是到了漢代,才在樂府詩中成批涌現,一時蔚為奇觀。倘要追溯它的源頭,雖然可與戰國諸子之作遙相接續,但其“天造草昧”的創制,還得首推這首在“詩三百篇”中也屬鳳毛麟角的《鴟鸮》。

  這首詩的主角,是一頭孤弱無助的母鳥。當它在詩中出場的時候,正是惡鳥“鴟鸮”剛剛洗劫了它的危巢,攫去了雛鳥在高空得意盤旋之際。詩之開筆“鴟鸮鴟鸮,既取我子,無毀我室”,即以突發的呼號,表現了母鳥目睹“飛”來橫禍時的極度驚恐和哀傷。人們常說:“畫為無聲詩,詩為有聲畫。”此章的展開正是未見其影先聞其“聲”,在充斥詩行的愴然呼號中,幻化出母鳥飛歸、子去巢破的悲慘畫境。當母鳥仰對高天,發出凄厲呼號之際,人們能體會到它此刻該怎樣毛羽憤豎、哀怒交集。但鴟鸮之強梁,又不是孤弱的母鳥所可懲治的。愴怒的呼號追著鴟鸮之影遠去,留下的便只有“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的傷心嗚咽了。這嗚咽傳自寥廓無情的天底,傳自風高巢危的樹頂,而凝聚在兩行短短的詩中,至今讀來令人顫栗。

  正如人們很少關注鳥獸的悲哀一樣,人類也很少能了解它們在面對災禍時的偉大、堅強。詩中的母鳥看似孤弱,卻也一樣富于生存的勇氣和毅力。它剛還沉浸在喪子破巢的哀傷之中,即又于哀傷中抬起了剛毅的頭顱:“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它要趁著天晴之際,趕快修復破巢。這第二章仍以母鳥自述的口吻展開,但因為帶有敘事和描摹,讀者所讀見的,便恍如鏡頭搖轉式的特寫畫面:哀傷的母鳥急急忙忙,忽而飛落在桑樹林間,啄剝著桑皮根須;忽而飛返樹頂,口銜著韌須細細纏縛窠巢。“徹彼”敘其取物之不易,“綢繆”狀其縛結之緊密。再配上“啾啾”啼鳴的幾聲“畫外音”,讀者便又聽到了母鳥忙碌之后,所發出的既警惕又自豪的宣言:“今女下民,或敢侮予!”那是對飽經騷擾的下民往事的痛憤回顧,更是對縛扎緊密的鳥巢的驕傲自許,當然也包含著對時或欺凌鳥兒的“下民”的嚴正警告。倘若人類真能解破鳥語,是應該謹記這母鳥的警告,而對它的堅韌、頑強肅然起敬的了。

  三、四兩章宜作一節讀。這是母鳥辛勤勞作后的痛定思痛,更是對無法把握自身命運的處境的凄凄泣訴,“予手拮據”、“予口卒瘏”、“予羽譙譙”、“予尾翛翛”:遭受奇禍的母鳥終于重建了自己的巢窠,充滿勇氣地活了下來。但是,這堅強的生存,對于孤弱的母鳥來說,是付出了無比巨大的代價。

  它的鳥爪拘攣了,它的喙角累病了,至于羽毛、羽尾,也全失去了往日的細密和柔潤,而變得稀疏、枯槁。這些愴楚的自憐之語,發之于面臨奇災大禍,而掙扎著修復鳥巢的萬般艱辛之后,正如潮水之洶涌,表現著一種悲從中來的極大傷痛。然而更令母鳥恐懼的,還是挾帶著自然威力的“風雨”:鴟鸮的進犯縱然可以憑非凡的勇氣抵御,但對這天地間之烈風疾雨,小小的母鳥卻無回天之力了。“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予維音曉嘵!”詩之結句,正以一聲聲“嘵嘵”的鳴叫,穿透搖撼天地的風雨,喊出了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母鳥之哀傷。

  倘若僅從詩面上看,《鴟鸮》也堪稱一首代鳥寫悲的杰作:它寫鳥像鳥,通篇用了母鳥的“語言”,逼真地傳寫出了既喪愛雛、復遭巢破的鳥禽之傷痛,塑造了一頭雖經災變仍不折不撓重建“家室”的可敬母鳥的形象。如果鳥禽有知,亦當為詩人對它們生活情狀描摹之精妙、心理情感體味之真切,而“啾啾”嘆惋。然而這畢竟是一首“寓言詩”,與其說是代鳥寫悲,不如說是借鳥寫人,那母鳥所受惡鸮的欺凌而喪子破巢的遭遇,以及在艱辛生存中面對不能把握自身命運的深深恐懼,正是下層人民悲慘情狀的形象寫照。由此反觀全詩,則兇惡的“鴟鸮”、無情的“風雨”,便全可在人世中顯現其所象征的真實身份。而在母鳥那慘怛的呼號和凄愴的哀訴中,正傳達著久遠以來受欺凌、受壓迫人們的不盡痛憤。

  舊說如《毛詩序》謂此詩乃“周公救亂”之作,方玉潤《詩經原始》、魏源《詩古微》又以為乃“周公悔過以儆成王”、“周公戒成王”之作,雖也知詩用借喻手法,但坐實本事,反而捍格不通。

  《鴟鸮》,周公救亂也。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為詩以遺王,名之曰《鴟鸮》焉。

參考資料:

1、 《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301-3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