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伯

朝代:先秦詩人:佚名
同類型的詩文:詩經

原文

萋兮斐兮,成是貝錦。彼譖人者,亦已大甚!

哆兮侈兮,成是南箕。彼譖人者,誰適與謀。

緝緝翩翩,謀欲譖人。慎爾言也,謂爾不信。

捷捷幡幡,謀欲譖言。豈不爾受?既其女遷。

驕人好好,勞人草草。蒼天蒼天,視彼驕人,矜此勞人。

彼譖人者,誰適與謀?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楊園之道,猗于畝丘。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凡百君子,敬而聽之。

譯文

五彩絲啊色繽紛,織成一張貝紋錦。嚼舌頭的害人精,壞事做絕太過份!
臭嘴一張何其大,好比夜空簸箕星。嚼舌頭的害人精,是誰教你昧良心?
嘁嘁喳喳來又去,一心想把人來坑。勸你說話負點責,不然往后沒人聽。
喳喳嘁嘁去又來,一心造謠又說謊。并非沒人來上當,總有一天要現相。
搗鬼的人竟得逞,受害的人卻瞢騰。蒼天蒼天你在上!管管那些害人精,可憐可憐受害人!
嚼舌頭的害人精,是誰教你昧良心?抓住長舌害人精,丟給荒山豺虎吞。如果豺虎不肯吞,丟到北極喂野人。如果北極也不要,還交老天來嚴懲。
一條小路通楊園,小路越過山坡頂。刑馀之人名孟子,編首歌子為寬心。過往君子慢慢行,請君為我傾耳聽!

注釋
⑴萋、斐(fěi):都是文采相錯的樣子。
⑵貝錦:織有貝紋圖案的錦緞。
⑶哆(chǐ):張口。侈:大。
⑷南箕:星宿名,共四星,聯接成梯形,如簸箕狀。
⑸緝緝:附耳私語狀。翩翩:往來迅速的樣子。
⑹捷捷:信口雌黃狀。幡幡:反復進言狀。
⑺女:同“汝”。
⑻驕人:指進讒者。
⑼勞人:指被讒者。草草:陳奐《詩毛氏傳疏》:“草讀為慅(cǎo 憂愁),假借字也。”
⑽畀(bì):與。有北:北方苦寒之地。
⑾有昊:蒼天。
⑿猗:在……之上。畝丘:丘名。
⒀寺人:閹人,宦官。

賞析

  造謠之所以有效,乃在于謠言總是披著一層美麗的外衣。恰如英國思想家培根所說:“詩人們把謠言描寫成了一個怪物。他們形容它的時候,其措辭一部分是美秀而文雅,一部分是嚴肅而深沉的。他們說,你看它有多少羽毛;羽毛下有多少只眼睛;它有多少條舌頭,多少種聲音;它能豎起多少只耳朵來!”古人稱造謠誣陷別人為“羅織罪名”,何謂“羅織”,此詩一開始說:“萋兮斐兮,成是貝錦”,就是“羅織”二字最形象的說明。花言巧語,織成的這張貝紋的羅錦,是非常容易迷惑人的,特別是對不長腦殼的國君。

  造謠之可怕,還在于它是背后的動作,是暗箭傷人。當事人無法及時知道,當然也無法一一辯駁。待其知道,為時已晚。詩中二、三、四章,對造謠者的搖唇鼓舌,嘁嘁喳喳,上竄下跳,左右輿論的丑惡嘴臉,作了極形象的勾勒,說他們“哆兮侈兮,成是南箕”、“緝緝翩翩,謀欲譖人”、“捷捷幡幡,謀欲譖言”。作者對之極表憤慨:“彼譖人者,誰適與謀?”正告他們道:“慎爾言也,謂爾不信!”“豈不爾受?既其女遷!”

  造謠之可恨,在于以口舌殺人,殺了人還不犯死罪。作為受害者的詩人,為此對那些譖人發出強烈的詛咒,祈求上蒼對他們進行正義的懲罰。詩人不僅投以憎恨,而且投以極大的厭惡:“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正是所謂“憤怒出詩人”。有人將它與俄國詩人萊蒙托夫《逃亡者》一詩中鄙夷叛徒的詩句比較:“野獸不啃他的骨頭,雨水也不洗他的創傷”,認為它們都是寫天怒人怨,物我同憎的絕妙好辭,都是對那些罪大惡極,不可救藥者的無情鞭撻,都是快心露骨之語,甚是。

  在詩的結尾處,鄭而重之地留下了作詩人的名字,從而使這首詩成為《詩經》中少數有主名的作品之一。這個作法表明,此詩原有極為痛切的本事,是有感而發之作。它應該有一個較詳的序文,自敘作者遭遇,然后綴以此詩,自抒激憤之情,可以題為“巷伯詩并序”或“巷伯序并詩”的。也許是后來的選詩者刪去或丟失了這序文,僅剩下了抒情的即詩的部分。

  作者孟子,很可能是一位因遭受讒言獲罪,受了宮刑,作了宦官,與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異代同悲的正直人士。東漢班固就曾在《司馬遷傳贊》里稱慘遭宮刑的司馬遷是“《小雅·巷伯》之倫”。他或許也感受過與司馬遷同樣的心情:“禍莫慘于欲利,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詬莫大于官刑。刑馀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也,所從來遠矣。”(《報任少卿書》)無怪乎他是如此痛心疾首,無怪乎詩中對誣陷者是如此切齒憤恨,也無怪乎此詩能引起世世代代蒙冤受屈者極為強烈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