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彭蠡經松門觀石鏡緬懷謝康樂題詩書游覽之志
原文
謝公之彭蠡,因此游松門。
余方窺石鏡,兼得窮江源。
將欲繼風雅,豈徒清心魂。
前賞逾所見,后來道空存。
況屬臨泛美,而無洲諸喧。
漾水向東去,漳流直南奔。
空濛三川夕,回合千里昏。
青桂隱遙月,綠楓鳴愁猿。
水碧或可采,金精秘莫論。
吾將學仙去,冀與琴高言。
余方窺石鏡,兼得窮江源。
將欲繼風雅,豈徒清心魂。
前賞逾所見,后來道空存。
況屬臨泛美,而無洲諸喧。
漾水向東去,漳流直南奔。
空濛三川夕,回合千里昏。
青桂隱遙月,綠楓鳴愁猿。
水碧或可采,金精秘莫論。
吾將學仙去,冀與琴高言。
譯文
謝靈運先生曾經由此泛舟鄱陽湖,并游覽松門山。
我也剛剛從那里仰望山上的石鏡,并順流上達流水盡頭。
此行是繼承謝公的風雅傳統和精神,不僅僅是來這里散心。
前輩的高見超邁,我輩何處尋真知?
現在正臨大水汛時期,浩浩洋洋,無比壯美,而沒有江岸邊激流的喧鬧。
漾水向東方流去,漳水向正南方奔逝。
兩水與湖交匯處的夜晚空空朦朦,蜿蜒千里,一派混沌。
天空明月隱蔽在青青的桂花樹叢,愁猿的哀啼籠罩著翠綠的楓林。
江中也許可以采到碧綠的水玉,可是煉金丹的秘訣何處可尋?
我要學仙去了,希望可以與仙人琴高談心。
(1)《書·禹貢》: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濕至于大別,南入于江,東匯澤為彭蠡。孔安國《書傳》泉始出山為漾水,東南流為沔水,至漢中東流為漢水。《通志略》:漢水名雖多而實一水,說者紛然,其原出興元府西縣嶓冢山為漾水,東流為沔水,又東至南鄭為漢水。有褒水,從武功來入焉。又東左與文水會,又東過西城,旬水入焉。又東過鄖鄉縣南,又屈而東南,過武當縣。又東過順陽縣,有淯水,自虢州盧氏縣北來入焉。又東過中廬,別有淮水,自房陵淮山東流入焉。又東過南漳荊山,而為滄浪之水,或云在襄陽即為滄浪之水。又東南過宜城,有鄢水入焉。又東過鄀,敖水入焉。又東南臼水入焉。又東過云、杜,而為夏水,有鄖水入焉。又東至漢陽,觸大別山,南入于江。班云行一千七百六十里。
(2)孔穎達《左傳正義》:《釋例》云:漳水出新城沶鄉縣南,至荊山東南,經襄陽、南郡當陽縣入沮。《通志略》:漳水出臨沮縣東荊山,東南至當陽縣,右入于沮。臨沮,今襄陽南漳縣。當陽,今隸荊門軍。《一統志》: 漳江,源出臨沮縣南,至荊州當陽北,與沮水合流,入大江。
(3)謝朓詩:“空濛如薄霧。”三川,三江也。按三江,孔安國、班固、鄭玄、韋昭、桑欽、郭璞諸說不一,惟鄭云:左合漢為北江,右合彭蠡為南江,岷江居其中為中江。今考江水發源蜀地,最居上流,下至湖廣,漢江之水自北來會之,又下至江西,則彭蠡之水自南來會之,三水合流而東,以入于海,所謂三江既入也。《禹貢》既以岷江為中江,漢水為北江,則彭蠡之水為南江可知矣。蘇東坡謂岷山之江為中江,嶓冢之江為北江,豫章之江為南江,蓋本鄭說也。
(4)謝靈運詩:“州島驟回合。”王僧達詩:“黃沙千里昏。”
(5)郭璞《江賦》:“金精玉英瑱其里。”李善注:《穆天子傳》:“河伯曰:示汝黃金之膏。”郭璞曰:“金膏,其精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