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赴安西

朝代:唐代詩人:岑參
同類型的詩文:愛國離別贊美友人戰爭

原文

上馬帶吳鉤,翩翩度隴頭。
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
萬里鄉為夢,三邊月作愁。
早須清黠虜,無事莫經秋。
注釋
⑴鉤:一種似劍而曲的兵器。
⑵翩翩:形容輕捷地馳騁。隴頭:指陜西箥隴縣西北。隴北地區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⑶三邊:泛指邊陲地區。
⑷黠虜:狡猾的敵人。
⑸經秋:經年。

賞析

  這是公元754年(天寶十三載)岑參第二次前往北疆之前在長安寫作的送行篇章。詩人對友人英姿勃發、舍身報國、不計名利的行為極為贊賞,又進一步饒有興趣地設想友人戍守邊疆一定會產生思鄉之念,最后祈盼早日蕩平虜寇,還邊境以安寧。全詩充滿愛國主義豪情。

  “上馬帶胡鉤,翩翩度隴頭。”首聯二句寫友人裝備精良,身姿瀟灑,可見詩人對友人十分欣賞。

  “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頷聯二句稱慕友人不但形象英姿颯爽,而且更有高尚、美好的心靈。這是更為詩人所欽敬的一點。

  “萬里鄉為夢,三邊月作愁。”頸聯二句是設想友人久戍塞外必然會產生無窮的思鄉愁緒,言語中充滿關懷和愛護。詩人曾有過經年居留塞外的經歷,在《安西館中思長安》等詩中都曾表露過深沉的思鄉之情。因此他的設想可謂設身處地,情真意切,不是空穴來風。這里對友人思鄉之念的想象,更見詩人所寄托的一片愛國深情。

  “早須清黠虜,無事莫經秋。”尾聯盼望友人早日凱旋。詩人居漠北時,親眼目睹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破壞。戰爭不僅造成了田園荒蕪,民不聊生,而且對戰士本身也是一種荼毒。因此詩人希望友人早日歸來,確是飽含深意。

  全詩先寫友人的英雄風采,再由表及里,從報國、思鄉的角度謳歌了友人的美好心靈,最后告誡友人,盡快結束戰爭,最好是別“經秋”。因為唐朝戍邊將領往往擁兵自重,養敵蓄功,常將本可早日結束的戰爭一拖經年,給國家造成巨大損失。所謂“兵聞拙速,未睹巧以久也”,可見詩人淳樸的觀念中,還飽含戰略家的遠見卓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