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舅氏野夫之宣城
原文
晚樓明宛水,春騎簇昭亭。
罷稏豐圩戶,桁楊臥訟庭。
謝公歌舞處,時對換鵝經。
賞析
1061年(嘉佑六年),在黃庭堅十六歲時,他的舅舅李常到淮南做官,因為黃庭堅14歲父親去世,他便跟隨舅父李常讀書。李常家藏書上萬卷,李常耳提面命,使他學業日進。黃庭堅幼年‘警悟’,文思敏捷,讀書過目成誦,舅李公擇過其家,取架上書問之,無不通,驚以為一日千里。。有一次,李常要去宣城,黃庭堅寫了這首五律《送舅氏野夫之宣城》告訴他宣城的情況。
首聯“試說宣城郡,停杯且細聽”,寫在酒宴上告別,談到舅舅李公擇要去的地方,詩人便來了勁,一古腦兒倒出宣城的情況,讓人們停住酒杯聽他按照預定的想法非正式地講。此聯是側面總寫,提起人們對宣城了解的興趣。
頷聯“晚樓明宛水,春騎簇昭亭”,寫了宣城的山水。春天來了,“山晚望晴空”的謝朓樓被清亮明靜的宛溪河纏繞著,更顯得高聳雄偉,多姿多彩。春光像跑馬似的,跨越山山水水,簇擁圍攏著敬亭山。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晉初為避晉文帝司馬昭名諱,改稱。南齊詩人謝眺《游敬亭山》詩有“茲山亙百里,合杳與云齊,隱淪既已托,靈異居然棲。”的描繪;唐代李白先后7次登臨此地,且留有“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聯的“明”與“簇”,皆活用看動詞。
頸聯“罷稏豐圩戶,桁楊臥訟庭”,寫了宣城是一個天然的糧倉,是一個講究法治的地方。“罷稏豐圩戶”,罷稏,又稱?稏,稻名。辛棄疾《鷓鴣天·代人賦》:“千章云木鉤辀叫,十里溪風罷稏香。”豐,形容詞活用作動詞,與下句的動詞“臥”相對。圩戶,耕種圩田的農戶。楊萬里《過廣濟圩三首》:“圩田歲歲鎮逢秋,圩戶家家不識愁。夾路垂楊一千里,風流國是太平州。”這句意思是說,圩戶的種田人家,家家戶戶五谷豐登。“桁楊臥訟庭”,桁楊,古代用于套在囚犯腳或頸的一種枷。訟庭,公堂法庭。犯了罪就要處治,處治是依法律程序,不能亂來。“桁楊臥訟庭”,是一種有序的審判。當時黃庭堅的舅舅正任淮南西路提點刑獄,故黃庭堅用依法律程序來說事。
尾聯“謝公歌舞處,時對換鵝經”,是寫宣城民風淳樸,歌舞升平,講求道德與教化。謝公,指謝眺,在宣城任太守時他“勤于郡治、勸民教士、關心農政”,給宣城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被稱為“謝宣城”。歌舞處,指謝朓樓,那里歌舞升平,人民生活安逸。這些樓臺歌舞是一種教化,時時煥起人們的道德良心。換鵝經,指《黃庭經》,或《道德經》。此聯意下,一個地方的治理應該像宣城那樣和諧安定,稻熟年豐。
黃庭堅是北宋詩的大家,造詣很高,與蘇軾齊名,并稱蘇黃。黃庭堅在文學藝術上是具有很高天才的,而又卓然自立,不肯隨人后的。他作詩時,態度鄭重,精心結撰。這首詩,開頭似敘事,接下來作描敘,中間兩聯對仗工整,活用名詞、動詞為形容詞,講究字眼的錘煉,他通過奇特的意象、新穎的比喻和使事用典,,達到了停杯細聽說宣城的目的,形成一種峭拔生新的藝術效果。這種以敘述為詩、以議論為詩、以理趣為詩的獨特藝術手法顯示出他獨特的個性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