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詞

朝代:唐代詩人:王之渙
同類型的詩文:離愁寫景

原文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譯文

長堤下,春水碧明一片悠悠,和漳河一起慢慢流。
不要去理睬添愁助恨的棹聲緊緊催促,要不然越來越多的離愁別恨一齊載到船上,船兒就會漸漸過重,就怕這桃花溪太淺,載不動這滿船的離愁啊。   

注釋
⑴宴詞:宴會上所作的詩。
⑵長堤:綿延的堤壩。
⑶悠悠:指水的長久綿延之態。
⑷畎(quǎn):田間小溝。
⑸漳河:位于今湖北省中部。
⑹催去棹(zhào):催促船兒離開。催,催促。去,離開。棹,長的船槳。
⑺勝:承受。

參考資料:

1、 王力.《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3月第2版

賞析

  這首寫于宴席上的七絕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調清麗明快的水彩畫:長堤逶迤,水色碧明,東風鼓帆,桃花逐波。然而,它的主題卻是“離愁”。

  春天萬象復蘇,生機盎然,可是詩人看到的卻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詩人從首句起就試著撩撥讀者聯想的心弦,一個“綠”字點明“春水”特色,也暗示了詩人一片惜別深情。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詩人擴大視野,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仍以春景喚起人們聯想。那夾著田畝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條細長的飄帶,緩緩匯入漳河,一起向遠方流去,一望無際的碧野顯得非常柔和協調。然而眼前美景卻激起詩人的無限憂思,春水猶能跟漳河“一道流”,而詩人卻不能與友人同往,感到十分遺憾,想到好景不長,盛筵難再,一縷縷愁思油然而起。由于移情的作用,讀者不由自主地和詩人的心緒貼近了。

  三、四句,詩人一下子從視覺轉到聽覺和想象上。盡管添愁助恨的棹聲緊緊催促,還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來越多的離愁別恨一齊載到船上,船兒就會漸漸過“重”,就怕這桃花溪太淺,載不動這滿船的離愁。詩人以“莫聽”這樣勸慰的口吻,將許多難以言傳的情感蘊含于內,情致委婉動人。詩中以“溪淺”反襯離愁之深,以桃花隨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詩人的傷感。至此,通篇沒有一個“愁”字,讀者卻已通過詩中描繪的畫面,充分領略詩人的滿腹愁緒了。

  從藝術手法上看,這首詩使用了多種表現手法。一為反襯。詩中以“溪淺”反襯離愁之深。詩人想象越來越多的離愁別恨一齊載到船上,船兒就會漸漸過“重”,就怕桃花溪太淺,載不動這滿船的離愁。二為想象。詩人寫所想,化虛為實,借溪淺不勝舟形象地表達了離愁之重。三為借景抒情。以桃花隨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詩人的傷感。

  這首匠心獨運的小詩含蓄蘊藉。詩人從“看到的”、“聽到的”,最終寫到“想到的”,不直接由字面訴說離愁,令人讀之卻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啟迪人思,耐人玩味。

參考資料:

1、 蕭滌非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