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懷古二首

朝代:唐代詩人:皮日休
同類型的詩文:詠史懷古組詩

原文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
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余里地無山。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譯文

成千上萬的彩船行駛在運河兩岸的翠柳中間,但這支船隊載到揚州后再也沒有回還。
應該是上天教人們開通汴河,這里一千余里的地面上看不到一座山巒。

都說隋朝亡國是因為這條河,但是到現在它還在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此暢通無阻。
如果不是修龍舟巡幸江都的事情,隋煬帝的功績可以和大禹平分秋色。

注釋
⑴舸:大船。
⑵載到揚州盡不還:隋煬帝楊廣游覽揚州時被部將宇文化及殺死。
⑶汴水:汴河,即通濟渠。
⑷水殿龍舟事:隋煬帝下揚州乘龍舟的風景的事。
⑸共禹論功:作者在這里肯定了隋朝大運河的積極意義,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績相比的。

參考資料:

1、 古代漢語字典編委會 .古代漢語字典 .北京 :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2005 :236 .
2、 于海娣 等 .唐詩鑒賞大全集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0 :416 .

賞析

  第一首詩的“萬艘龍舸”代指隋煬帝的船隊。全詩描述了隋煬帝游覽揚州的豪華船隊以及大運河的地理環境,詩中隱含了隋煬帝被部將宇文化及殺死的歷史事實。詩說當年的浩然盛大的場面如今已經不復存在,實質是說當時的唐帝國早已是連隋煬帝時也比不得了。這是對當政者的警訓,意味深長。

  第二首詩第一句從隋亡于大運河這種論調說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設難,予以批駁。詩中說:很多研究隋朝滅亡原因的人都歸咎于運河,視為一大禍根,然而大運河的開鑿使南北交通顯著改善,對經濟聯系與政治統一有莫大好處,歷史作用深遠。用“至今”二字,以表其造福后世時間之長;說“千里”,以見因之得益的地域之遼闊;“賴”字則表明其為國計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帶贊許的意味。此句強調大運河的百年大利,一反眾口一辭的論調,使人耳目一新。這就是唐人詠史懷古詩常用的“翻案法”。翻案法可以使議論新穎,發人所未發,但要做到不悖情理,卻是不易的。大運河固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煬帝的暴行還是暴行,皮日休是從兩個不同角度來看開河這件事的。當年運河竣工后,隋煬帝率眾二十萬出游,自己乘坐高達四層的“龍舟”,還有高三層、稱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雜船無數。船只相銜長達三百余里,僅挽大船的人幾近萬數,均著彩服,水陸照亮,所謂“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隱《隋宮》,其奢侈糜費實為史所罕聞。第三句“水殿龍舟事”即指此而言。

  作者對隋煬帝的批斥是十分明顯的。然而他并不直說。第四句忽然舉出大禹治水的業績來相比,甚至用反詰句式來強調:“共禹論功不較多?”意思就是:論起功績來,煬帝開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嗎?這簡直荒謬離奇,但由于詩人的評論,是以“若無水殿龍舟事”為前提的。僅就水利工程造福后世而言,兩者確有可比之處。然而“若無”云云這個假設條件事實上是不存在的,極盡“水殿龍舟”之侈的煬帝終究不能同躬身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相與論功,流芳千古。故作者雖用了翻案法,實際上為大運河洗刷不實的“罪名”,而煬帝的罪反倒更加實際了。這種把歷史上暴虐無道的昏君與傳說中受人景仰的圣人并提,是欲奪故予之法。說煬帝“共禹論功不較多”,似乎是最大恭維獎許,但有“若無水殿龍舟事”一句的限制,又是徹底的剝奪。“共禹論功”一抬,“不較多”再抬,高高抬起,把分量重重地反壓在“水殿龍舟事”上面,對煬帝的批判就更為嚴厲,譴責更為強烈。這種手法的使用,比一般正面抒發效果更好。

  此詩以議論為主,在形象思維、情韻等方面較李商隱《隋宮》一類作品不免略遜一籌;但在立意的新奇、議論的精辟和“翻案法”的妙用方面,自有其獨到處,仍不失為晚唐詠史懷古詩中的佳品。

參考資料:

1、 蕭滌非 等 .唐詩鑒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1288-1289 .
2、 游國恩 等 .中國文學史(二)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3 :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