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州學記

朝代:宋代詩人:李覯
同類型的詩文:古文觀止學習散文

原文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詔州縣立學。惟時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殫慮,祗順德意;有假官借師,茍具文書。或連數城,亡誦弦聲。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陽祖君無澤知袁州。始至,進諸生,知學宮闕狀。大懼人材放失,儒效闊疏,亡以稱上意旨。通判潁川陳君侁,聞而是之,議以克合。相舊夫子廟,狹隘不足改為,乃營治之東。厥土燥剛,厥位面陽,厥材孔良。殿堂門廡,黝堊丹漆,舉以法。故生師有舍,庖廩有次。百爾器備,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且有日,盱江李覯諗于眾曰:“惟四代之學,考諸經可見已。秦以山西鏖六國,欲帝萬世,劉氏一呼,而關門不守,武夫健將,賣降恐后,何耶?詩書之道廢,人惟見利而不聞義焉耳。孝武乘豐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學術。俗化之厚,延于靈、獻。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聞命而釋兵;群雄相視,不敢去臣位,尚數十年。教道之結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爾袁得賢君,俾爾由庠序,踐古人之跡。天下治,則譚禮樂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當仗大節,為臣死忠,為子死孝。使人有所賴,且有所法。是睢朝家教學之意。若其弄筆墨以徼利達而已,豈徒二三子之羞,抑亦為國者之憂。”

此年實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記。

注釋
①皇帝:這里指宋仁宗。
②祗(zhǐ):恭敬。
③范陽:古郡名,在今河北涿縣一帶。祖君無澤:祖無澤,字澤之,北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人,歷官直集賢院。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縣。
④通判:官名,地位略次于州府長官。陳君優(yōu):陳優,字復之,北宋長樂(今福建長樂縣)人,進士。
⑤黝(yǒu):淡黑色。堊(è):白色土。
⑥舍菜:也作“舍采”,古代入學開始時舉行的一種儀式。即向孔子牌位獻上芹藻一類菜蔬。舍,放下。
⑦盱(xū)江:水名,一稱撫河,又稱建昌江,在今江西東部,諗(shěn):規勸,告訴;勉勵。
⑧草茅:指在野的人。
⑨譚:同“談”。二三子:即“二三君子”的略稱,大家,諸君。

賞析

  文章標題為《袁州州學記》,實則主要是“議”。作者的主要觀點集中在第三段中。

  我國古代的教育事業,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早在夏代,就有了學校的建制。《孟子·滕文公》中說:“設為庫序學校以教之,……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不過,這些官辦的教育機構不盡如人意,正如作者在本文中所說的那樣,有不少地方“假官借師,茍具文書。或連數城,亡誦弦聲。倡而不和,教尼不行”。這就從側面反映出了袁州州學辦得確實不同凡響。

  文章的開頭,通過地方官員對辦學所持的不同態度,引出全文的中心思想,為下文祖無澤積極辦學的行為做了鋪墊。在第二段中,作者不厭其煩地敘述了創辦袁州州學的全過程,從選址、備料、房屋結構、裝飾粉刷等各個方面分別敘述。從中可以看出祖無澤在操辦上確是一絲不茍,而作者并未用過多的筆墨進行贊頌,這正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筆法。而在關鍵性的第三段中,作者首先談到歷史上的經驗教訓,說明了教育事業確實是關系國家興衰的大事。接著,筆鋒又轉向現實,指出朝廷倡導辦學的宗旨所在。最后對“弄筆墨以徼利達”的人提出了嚴厲的批評,文章到此戛然而止。讀到這里,讀者自然會聯想到在祖無澤的過問下,袁州州學一定會辦得風風火火,成為當時的表率了。

  選材詳略得當,也是本文寫作的成功之處。如前所述,作者對辦學的全過程介紹得巨細無遺,而對原來的“學宮”則僅用一個“闕”字加以概括。“四代之學”的具體做法是怎樣的?由于儒家的經典中早就有了詳細的記載,因此作者便略而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