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字木蘭花·春情

朝代:宋代詩人:王安國
同類型的詩文:婉約懷人

原文

畫橋流水。雨濕落紅飛不起。月破黃昏。簾里馀香馬上聞。
徘徊不語。今夜夢魂何處去。不似垂楊。猶解飛花入洞房。

賞析

  以“春情”為題的詞作,大抵寫閨中女子當春懷人的思緒,王安國這首小令卻是寫一個男子在暮春時節對一位女子的思而不見、愛而不得的愁情,內容與賀鑄的《青玉案》相仿。賀作另有寄托,此詞有無別的寓意尚難確定。

  首句點女子居處建筑的精致華美、環境的清靜幽雅。居處如此令人神往,則伊人芳姿倩影之使人傾慕難忘自不待言。這一句借物寫人,是男主人公情感變化的基點。

  次句交代氣候、時令。春盡花殘,惜花人情已不堪,更何況急雨勁風又摧花!“飛不起”三字暗寫雨勢的猛惡,展現殘紅“零落成泥碾作塵”的凄涼景象,暗喻主人公的心境也如落紅沾雨般沉重暗淡。這種心境源于伊人倩影的悄然杳去。

  第三句寫時間。從黃昏到月出,主人公在一片迷濛的景象里長時間佇留不去,足見他對女子的癡情。

  第四句依照情感變化的規律采用順延筆法,寫主人公由癡情向迷離恍惚深化的情態,揭示他內心由極度愛慕而升華的思而不見的惆悵之情。“余香”二字饒有韻味,既含蓄地畫出伊人“芳窬散麝、色茂開蓮”的風致容顏,又綽約地顯露池中明鏡懸倩影、屋里衣香勝如花的境界。這一句完滿地收結了上片,又為下片的狀態抒情蓄勢張本。換頭言近旨遠,寫人物情態,現主人公形象。“徘徊”是癡情的延續,“不語”是惆悵的外露。兩者相輔相成,愈顯得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下片第二句用設問句申足上句,并從反面展示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何處去”不是無處可去,恰恰是去向杳若黃鶴的伊人處。采用反面運筆的方法,用得好時,能深化作品的層次。這里的反面運筆,很成功地突出了主人公魂牽夢繞的焦點。然而,夢魂飛近伊人身,只是主人公的主觀想象和美好企望,現實卻是香歇人去,光沉響絕,只有自身躑躅路旁,吊影慚魂。歇拍兩句以楊花有幸反襯人物的無緣,正是主人公在這種現實處境中的自怨自嘆。

  以上的簡析,只是按照詞語的措置順序作出的。其實,如按照主人公感情變化的脈絡去尋求端倪,很難分清事由的前因后果,時間的遲早先后。因為詞中寫景抒情逞回旋吞吐的態勢,前后句、上下片往往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或相反相成,引發難分。所有這一切,都基于主人公目睹伊人之后由愛慕而興起的思而不見、愛而不得的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