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百家爭鳴」的解釋
百家爭鳴(拼音:bǎi jiā zhēng míng)
網路解釋:
  1. 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時期歷史局面)
    1. 百家爭鳴是指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家族流派之間爭芳鬥豔的局面。
    2.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段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贅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根據《漢書· 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數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較著名的不過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0家被發展成學派。
    3. 西漢劉歆在《七略諸子略》中將小說家去掉,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出自這裡。
    4. 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至戰國時期,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5. 但至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正統,統治中國思想、文化兩千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