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注音:ㄉㄤˇ ㄊㄨㄙˊ ㄈㄚˊ ㄧˋ
成語簡拼:dtfy
成語解釋:黨:原同「儻」;指偏袒;現在也指結夥;伐:攻擊偏袒或聚集同自己意見相同的人;排斥、攻擊跟自己意見不同的人。泛指社會上成幫結派相互鬥爭。
成語出處: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黨錢傳序》:“自武帝以後,崇尚儒學,至有石渠分爭之論,黨同伐異之說,守文之徒,盛於時矣。”
成語簡體:党同伐异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受詞、定語;含貶義,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成語
近 義 詞:朋比為姦
成語例子:讀者幸勿比例惴測,謂此事為某人寫照,此名為某人化身,致生種黨同伐異意見。 (清 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 緒言》)
英語翻譯:side with copartners against those who disagree
俄文翻譯:поддéрживать своих и нападáть на чужих
其他語言:<法>favoriser ses partisans et combattre les opposants
成語謎語:一黨
成語歇後語: 公元前141年,劉徹即位,史稱漢武帝。他當政的第二年就下一道詔書,命朝廷大臣和各地諸侯、郡守推賢良文學之士。詔書下達後不久,各地就送來了一百多個有才學的讀書人。武帝命他們各寫一篇怎樣治理國家的文章,其有個名叫董仲舒的文章寫得不錯,武帝親自召見他兩次,問了他不少話。董仲舒回話後,又呈現兩篇文章,武帝看了都非常滿意。
董仲舒的三篇文章,都是論述天和人關係的,所以合稱為《天人三策》,又稱《舉賢良對策》。其中宣揚的理論,叫做「天人感應」。這種理論把封建統治尤其是皇帝的權力神化:誰反對皇帝,誰就是反對“天”,就是大逆不道。
為了貫徹這套理論,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了三項建議:一是將諸子百家的學說當作邪說,予以禁上,獨尊孔子及其儒家經典,以透過文化上的統制,達到政治上的統一。這就是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二是設立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三是網羅天下人才,使他們忠心耿耿地為朝廷服務。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非常合乎武帝一統天下的心思。他親政後,就設定了專門傳授儒家學說的五經博士,向五十位弟子講述《詩》《書》《易》《春秋》等五部儒家經典。這些弟子每年考試一次,學通一經的就可以做官,成績好的可當大官。後來博士弟子人數不斷增加,最多時達三千人。
到漢宣帝劉詢當政的時候,儒家思想已經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下統思想,儒家學說更是盛行,劉詢自己也讓五經名儒蕭望之來教授太子。但由於當時儒生對五經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宣帝決定進行討論。
公元前51年,由蕭望之主持,在皇家藏書樓兼講經處的石渠閣,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儒生們把和自己觀點一樣的人當作同黨,互相糾合起來;而對觀點不一樣的人,則進行攻擊。為此,《後漢書》的作者在評論這一現象時,稱它為“黨同伐異”,也就是糾合約黨攻擊異已。
相關漢字解釋:黨字解釋、 同字解釋、 伐字解釋、 異字解釋、
第 1 个字是 '黨' 的成语:黨同伐異、 黨同妒異、 黨堅勢盛、 黨惡佑姦、 黨惡朋姦、 黨豺為虐、 黨邪醜正、 黨邪陷正、
第 2 个字是 '同' 的成语:同仇敵愾、 同仇敵慨、 同休共戚、 同休等戚、 同出一轍、 同利相死、 同力協契、 同功一體、 同命運共呼吸、 同垂不朽、
第 3 个字是 '伐' 的成语:伐冰之家、 伐功矜能、 伐善攘羭、 伐性之斧、 伐毛換髓、 伐毛洗髓、 伐異黨同、 伐罪吊人、 伐罪吊民、
第 4 个字是 '異' 的成语:異乎尋常、 異俏奇花、 異口同聲、 異口同辭、 異口同音、 異口同韻、 異名同實、 異國殊方、 異地相逢、 異塗同歸、
網路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