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走馬燈」的解釋
走馬燈(拼音:zǒu mǎ dēng)
網路解釋:
  1. 走馬燈(中國傳統玩具)
    1. 走馬燈古稱蟠螭燈(秦漢)、仙音燭和轉鷺燈(唐)、馬騎燈(宋),中國特色工藝品,亦是傳統節日玩具之一,屬於燈籠的一種。常見於除夕、元宵、中秋等節慶。又叫跑馬燈、串馬燈。由毛竹編織成馬頭,馬尾;繫在身上糊上顏色鮮豔的紙,如今已由絲綢取代。在過去,走馬燈一般在春節等喜慶的日子裡才表演,由二十來位11—14歲小孩組成,邊跳邊唱,根據節奏快慢形成不同陣勢,有喜慶、丁財兩旺、五穀豐登的寓意。
    2. 燈內點上蠟燭,燭產生的熱力造成氣流,令輪軸轉動。輪軸上有剪紙,燭光將剪紙的影投射在螢幕上,影像不斷走動。因多在燈各個面上繪製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而燈轉動時看起來好像幾個人你追我趕一樣,故名走馬燈。走馬燈內的蠟燭需切成小段,放入走馬燈時要放正,切勿斜放。
    3. 由於走馬燈彷彿幾個人在你追我趕,也用來比喻來往穿梭不停的事物。在日本傳統文學中,走馬燈是夏季的季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