檮杌詞語解釋 / 檮杌是什麽意思
「檮杌」詞語解釋

注音 ㄊㄠˊ ㄨˋ

拼音 táo wù

⒈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猛獸。

謂之檮杌。——《左傳·文公十八年》。注:“凶頑無匹儔之貌。”。服注:“檮杌狀似虎,豪長一尺,人面虎足,豬牙,尾長丈八尺,能鬥不退。”
楚之檮杌。——《孟子》。注:“囂凶之類,興於記惡之戒,因以為名。丁音惡獸名也。”

legendary fierce beast;

⒉  借指凶惡的人。

demon; satanic person;

國語辭典修訂本

檮杌「ㄊㄠˊ ㄨˋ」

⒈  本是一種凶暴的野獸,後來比喻為惡人。也作「桃杌」。

《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嚚,傲很明德,失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
《幼學瓊林·卷四·鳥獸類》:「人之很惡,同於檮杌;人之凶暴,類於窮奇。」

⒉  古代楚國的史書。

《孟子·離婁下》:「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

引證解釋

⒈  傳說中的凶獸名。

《神異經·西荒經》:“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一名傲狠,一名難訓。”

⒉  傳說為遠古的惡人“四凶”之一。或謂即 鯀。

《左傳·文公十八年》:“舜 臣 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 渾敦、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螭魅。”
《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氏 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嚚,傲很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 檮杌。”
杜預 注:“謂 鯀。”
《國語·周語上》:“商 之興也, 檮杌 次於 丕山。”
韋昭 注:“檮杌,鮌 也。”
唐 柳宗元 《杜兼對》:“杜兼 為 濠州,幸兵之亂,殺無罪士二人,蓄貨足慾,吾以為 唐 檮杌、饕餮 者亡以異。”

⒊  泛指惡人。

晉 葛洪 《抱朴子·審舉》:“小人道長,則 檮杌 比肩。”

⒋  楚 史書名。

《孟子·離婁下》:“晉 之《乘》, 楚 之《檮杌》, 魯 之《春秋》,一也。”
明 張萱 《疑耀·檮杌》:“檮杌,惡獸, 楚 以名史,主於懲惡。又云,檮杌能逆知未來,故人有掩捕者,必先知之。史以示往知來者也,故取名焉。亦一説也。”

相關漢字解釋

檮字解釋杌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