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ㄈㄢ ㄓㄣˋ
拼音 fān zhèn
⒈ 唐代中期在邊境和重要地區設節度使,掌管當地的軍政,後來權力逐漸擴大,兼管民政、財政,形成軍人割據,常與朝廷對抗,歷史上叫做藩鎮。
藩鎮「ㄈㄢˊ ㄓㄣˋ」
唐代在邊陲各地設置節度使,鎮守土地,抵禦外侮,稱為「藩鎮」。後來權力逐漸擴大,形成軍人割據,常與朝廷對抗,為患甚烈。
造句黃巢之亂後,藩鎮與宦官為禍更烈,終於導致唐的覆亡。
藩鎮「ㄈㄢ ㄓㄣˋ」
⒈ 唐代在邊陲各地設定節度使,鎮守土地,抵禦外侮,稱為「藩鎮」。
引唐·玄宗〈賜崔日知往潞州〉詩:「藩鎮謳謠滿,行宮雨露深。」
《初刻拍案驚奇·卷四》:「此術既不易輕得,唐之藩鎮羨慕倣做,極力延到奇蹤異跡之人。」
⒈ 地方方面長官。
引《三國志·蜀志·許靖傳》:“﹝ 張子云 ﹞今雖臨荒域,不能參與本朝,亦國家之藩鎮,足下之外援也。”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論三逆》:“命 吳三桂 ……等世守邊圉,以為藩鎮。”
⒉ 藩衛鎮撫。
引《三國志·吳志·陸凱傳》:“願陛下簡文武之臣,各勤其官,州牧督將,藩鎮方外,公卿尚書,務脩仁化。”
⒊ 唐 代初年在重要各州設都督府, 睿宗 時設節度大使, 玄宗 時又在邊境設定十節度使,通稱“藩鎮”。各藩鎮掌管一個地區的軍政,後來權力逐漸擴大,兼管民政、財政,掌握全部軍政大權,形成地方割據,常與朝廷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