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ㄅ一ˋ ㄓㄥˋ ㄉ一ㄢˋ
拼音 bì zhèng diàn
⒈ 古代國家有災異急難之事,帝王避離正殿,表示自我貶責,以期消災彌難。
⒈ 古代國家有災異急難之事,帝王避離正殿,表示自我貶責,以期消災彌難。
引《史記·吳王濞列傳》:“今 卬 等又重逆無道,燒宗廟,滷御物,朕甚痛之。朕素服避正殿,將軍其勸士大夫擊反虜。”
《後漢書·鍾離意傳》:“永平 三年夏旱,而大起北宮, 意 詣闕免冠上疏曰:‘伏見陛下以天時小旱,憂念元元,降避正殿,躬自克責,而比日密雲,遂無大潤,豈政有未得應天心者邪?’”
《新唐書·姚璹傳》:“證聖 初,加秋官尚書。明堂火,後欲避正殿,應天變。”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藝文二》:“熙寧 六年,有司言日當蝕四月朔,上為徹膳,避正殿。”
亦稱“避正堂”、“避正寢”。 《漢書·五行志下之下》:“太史曰:‘在此月也,日過分而未至,三辰有災,百官降物,君不舉,避移時’……降物,素服也;不舉,去樂也,避移時,避正堂,須時移災復也。”
《隋書·禮儀志三》:“隋 制,諸嶽崩瀆竭,天子素服,避正寢,撤膳三日。”
《宋史·文苑傳四·蘇舜欽》:“陛下當降服、減膳、避正寢,責躬罪己,下哀痛之詔,罷非業之作,拯失職之民。”
宋 劉攽 《為馮參政久旱待罪表》:“陛下憂勤民瘼,寅畏天明,避正寢而不居,貶常珍而弗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