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ㄅㄨˇ ㄍㄨㄣˇ
拼音 bǔ gǔn
⒈ 補救規諫帝王的過失。語本《詩·大雅·烝民》:“袞職有闕,維仲山甫補之。”
⒉ 唐代對補闕的別稱。
補袞「ㄅㄨˇ ㄍㄨㄣˇ」
⒈ 規勸天子的過失。
引《文選·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願仁君及孤,虛心回意,以應詩人補袞之嘆,而慎周易牽復之義。」
⒉ 官位。
引唐·杜甫〈壯遊〉詩:「備員竊補袞,憂憤心飛揚。」
⒈ 補救規諫帝王的過失。
引語本《詩·大雅·烝民》:“袞職有闕,維 仲山甫 補之。”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願仁君及孤,虛心回意,以應《詩》人補袞之嘆,而慎《周易》牽復之義。”
宋 司馬光 《謝門下侍郎表》:“逮事 仁皇,備員諫省,容逆鱗之愚直,無補袞之嘉謀。”
明 無名氏 《四賢記·義功》:“一點丹衷期補袞,半生孝道成虛局。”
⒉ 唐 代對補闕的別稱。
引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別名》:“唐 人好以它名標榜官稱,今漫疏於此,以示子姪之未能盡知者。太尉為掌武;司徒為五教;司空為空土……諫議為大坡、大諫;補闕(今司諫)為中諫,又曰補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