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ㄊㄚˋ ㄔㄨㄤˊ
拼音 tà chuáng
⒈ 見“踏床”。
踏床「ㄊㄚˋ ㄔㄨㄤˊ」
⒈ 床、椅前放腳的小凳子。
引《宋史·卷一五〇·輿服志·后妃車輿》:「紅羅夾軟屏風、夾縵各一,襯腳席褥、靠背坐褥及踏床各一。」
《水滸傳·第四五回》:「那婦人也不應,自坐在踏床上,眼淚汪汪,口裡嘆氣。」
⒈ 亦作“蹋床”。坐時擱腳的小几。俗稱腳踏子。
引宋 洪邁 《夷堅丁志·海門鹽場》:“明旦起,枕蓆及蹋床上凡列泥饅頭三十餘,大小各異。”
宋 洪邁 《夷堅甲志·蔣通判女》:“物踞坐蹋床上,背面不語。審視,蓋一婦人。”
《宋史·輿服志一》:“﹝小輿﹞上有小案、坐床,皆繡衣,踏床緋衣。”
《宋史·輿服志二》:“隆興 二年正月,皇后受冊畢,擇日朝謁,有司具儀物,乞乘肩輿龍簷……襯腳席褥,靠背坐褥及踏床各一。”
《水滸傳》第四五回:“那婦人也不應,自坐在踏床上,眼淚汪汪,口裡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