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ㄙˋ ㄩㄝˋ
拼音 sì yuè
⒈ 相傳為唐堯臣、羲和四子。分管四方的諸侯,所以叫四嶽。漢孔安國,宋孔平仲,明楊慎均以四嶽為一人。
英si yue;
四嶽「ㄙˋ ㄩㄝˋ」
⒈ 四方諸侯之長。
引《書經·堯典》:「帝曰:『諮!四嶽,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
⒉ 四嶽。參見「四嶽」條。
⒈ 亦作“四嶽”。
⒉ 相傳為 共工 的後裔,因佐 禹 治水有功,賜姓 姜,封於 呂,並使為諸侯之長。
引《國語。周語下》:“共 之從孫四嶽佐之。”
韋昭 注:“言 共工 從孫為四嶽之官,掌師諸侯,助 禹 治水也。”
《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 呂尚 者, 東海 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嶽,佐 禹 平水土,甚有功。 虞 夏 之際封於 呂,或封於 申,姓 姜氏。”
司馬貞 索隱引 譙周 曰:“炎帝 之裔, 伯夷 之後,掌四嶽有功,封之於 呂,子孫從其封姓, 尚 有後也。”
一說:四嶽為 堯 臣 羲、和 四子,分掌四方之諸侯。 《書·堯典》:“帝曰:‘諮,四嶽。’”
孔 傳:“四嶽,即上 羲、和 之四子,分掌四嶽之諸侯,故稱焉。”
唐 杜甫 《寄裴施州》詩:“堯 有四嶽明至理, 漢 二千石真分憂。”
章炳麟 《官制索隱》:“《尚書》載 唐 虞 之世,與天子議大事者為四嶽。”
⒊ 泰山、華山、衡山、恆山 的總稱。見“四嶽”。
引《左傳·昭公四年》:“四嶽、三塗、陽城、大室、荊山、中南,九州之險也。”
杜預 注:“東嶽 岱,西嶽 華,南嶽 衡,北嶽 恆。”
《漢書·郊祀志上》:“嵩高 為中嶽,而 四嶽 各如其方。”
唐 高適 《同李太守北池泛舟宴高平鄭太守》詩:“雲從四嶽去,水向百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