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ㄕㄨˋ ㄔㄨˊ
拼音 shù chú
⒈ 捆草成束。《詩·唐風·綢繆》:“綢繆束芻,三星在隅。”《新唐書·忠義傳中·張巡》:“明日賊攻城,設百樓,巡柵城上,束芻灌膏以焚焉。”一說,喻男女成婚。參見“束薪”。
⒉ 成束的草。
⒊ 《後漢書·徐穉傳》:“及林宗有母憂,稚往吊之,置生芻一束於廬前而去。”後因以“束芻”稱祭品。
束芻「ㄕㄨˋ ㄔㄨˊ」
⒈ 將乾草捆紮成束。古代用以比喻男女成婚。也作「束薪」。
引《詩經·唐風·綢繆》:「綢繆束芻,三星在隅。」
⒉ 成束的乾草。
引《宋史·卷二七二·荊罕儒傳》:「罕儒令人負束芻徑趨太原門,焚其東門。」
《聊齋志異·卷二·濰水狐》:「倘執束芻而誘之,則帖耳輯首,喜言朅勒矣。」
⒊ 祭品。
引明·李東陽〈望狄樑公祠用前韻〉詩:「寄遠束芻誰與致,衝寒瘦馬不勝騎。」
《幼學瓊林·卷三·疾病死喪類》:「致祭曰束芻,春祭曰禴,夏祭曰禘。」
⒈ 捆草成束。一說,喻男女成婚。參見“束薪”。
引《詩·唐風·綢繆》:“綢繆束芻,三星在隅。”
《新唐書·忠義傳中·張巡》:“明日賊攻城,設百樓, 巡 柵城上,束芻灌膏以焚焉。”
⒉ 成束的草。
引《宋史·荊罕儒傳》:“罕儒 令人負束芻徑趨 太原 城,焚其東門。”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濰水狐》:“驢之為物龐然也……倘執束芻而誘之,則帖耳輯首,喜受羈勒矣。”
⒊ 後因以“束芻”稱祭品。
引《後漢書·徐穉傳》:“及 林宗 有母憂, 穉 往弔之,置生芻一束於廬前而去。”
明 李東陽 《望狄樑公祠用前韻》:“寄遠束芻誰與致,衝寒瘦馬不勝騎。”
明 袁巨集道 《哭江進之》詩序:“乙巳秋,聞 進之 兄卒於 蜀 ……欲躬致束芻,值有邑乘之役,素車白馬,未卜何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