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ㄓˋ ㄘㄜˋ
拼音 zhì cè
⒈ 皇帝有事書之於策(竹簡)以問臣下,稱為“制策”。漢武帝元光元年詔賢良,各“受策察問,鹹以書對”,董仲舒、公孫弘等都先後對策。見《漢書·武帝紀》。後為科舉考試所採用,成為國家取士的科目之一。
制策「ㄓˋ ㄘㄜˋ」
⒈ 一種古代選拔人才的方法。漢代試士,由主考官發策以問,應試者因其所問而陳己之所見,稱為「對策」。而由天子親自出題的稱為「制策」。
引《宋史·卷三三八·蘇軾傳》:「軾始具草,文義粲然。復對制策,入三等。」
⒈ 皇帝有事書之於策(竹簡)以問臣下,稱為“制策”。 漢武帝 元光 元年詔賢良,各“受策察問,鹹以書對”, 董仲舒、公孫弘 等都先後對策。見《漢書·武帝紀》。後為科舉考試所採用,成為國家取士的科目之一。
引唐 劉肅 《大唐新語·舉賢》:“張柬之 進士擢第為 清源 丞,年且七十餘, 永昌 初,勉復應制策。”
宋 蘇軾 《策別七》:“國家取人,有制策,有進士,有明經,有詞科,有任子,有府史雜流。”
《宋史·蘇軾傳》:“軾 始具草,文義粲然。復對制策,入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