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ㄓˋ ㄓㄥˋ
拼音 zhì zhèng
⒈ 憑據;證據。
⒉ 質疑論證。
⒊ 對質證明。
⒋ 核實驗證。
質證「ㄓˋ ㄓㄥˋ」
⒈ 對質、辯證。元·馬致遠也作「質對」。
引《岳陽樓·第三折》:「社長,適才我那媳婦,你也看見的,到官去你與我做個質證。」
《文明小史·第三九回》:「諸城的百姓也實在刁的很,這樣事都會平空捏造誣告得人麼?我也沒工夫去合他質證真假。」
⒈ 憑據;證據。
引宋 邵博 《聞見後錄》卷二:“履 曾於 紹聖 初録奏。比三省又令 履 録私藳以為質證。”
元 無名氏 《馮玉蘭》第三折:“不知他殺壞您父子之時,有甚麼贓仗質證來。”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唐才常漢口起義清方檔案》:“票匪大頭目 沉克諴 諮行通緝有案,近經步軍統領在京城捕獲,刑部審訊,堅稱並非 沉克諴,恃無質證,任意狡展。”
⒉ 質疑論證。
引清 樑章鉅 《歸田瑣記·讀書》:“院中肄業生,亦欣欣向榮,日以詩文相質證。”
田北湖 《與某生論韓文書》:“承示高論,實獲我心。猥辱明問,相與質證。”
⒊ 對質證明。
引明 湯顯祖 《牡丹亭·圓駕》:“聽旨:柳狀元 質證, 麗娘 所言真假?因何預名 夢梅 ?”
《紅樓夢》第九五回:“又不好與他質證他會扶乩的話。”
⒋ 核實驗證。
引清 阮葵生 《茶餘客話》卷五:“近見後生小子,皆喜讀《毛西河集》。其所稱引,未足為據,必須搜討源頭,字字質證,慎勿為懸河之口所謾。”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海上述林>下卷序言》:“印本上雖有可疑之處,也無從質證,而且連小引也恐怕和初稿未必完全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