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ㄍㄢ ㄌㄨˋ
拼音 gān lù
⒈ 參見:幹祿,幹祿。
幹祿「ㄍㄢ ㄌㄨˋ」
⒈ 求取功名利祿。
引《論語·為政》:「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
《聊齋志異·卷一一·書痴》:「非為幹祿,實信書中真有金粟。」
⒈ 南北朝 時勳貴、官吏對被役使的“幹”收取免役絹作為一種額外俸給,稱“幹祿”。
引《北史·恩幸傳·齊諸宦者》:“猶以 波斯 狗為儀同、郡君,分其幹祿。”
《資治通鑑·陳宣帝太建七年》:“舊蒼頭 劉桃枝 等皆開府封王,其餘宦官、 胡 兒、歌舞人、見鬼人、官奴婢等濫得富貴者,殆將萬數……乃至狗、馬及鷹亦有儀同、郡君之號,有鬭鷄,號開府,皆食其幹祿。”
胡三省 注:“幹出所部之人,一干輸絹十八匹,幹身放之。”
1. 求福。 《詩·大雅·旱麓》:“豈弟君子,幹祿豈弟。”
⒉ 求祿位;求仕進。
引《論語·為政》:“子張 學幹祿。”
漢 王充 《論衡·自紀》:“不鬻智以幹祿,不辭爵以吊名。”
《梁書·明山賓傳》:“兄 仲璋 嬰痼疾,家道屢空, 山賓 乃行幹祿。”
《金史·隱逸傳序》:“後世幹祿者多,其先人尚人之志與嘆老嗟卑之心,能去是者鮮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書痴》:“非為幹祿,實信書中真有金粟。”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雖兜牟深隱其面,威武若不可陵,而幹祿之色,固灼然觀於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