翕翕詞語解釋 / 翕翕是什麽意思
「翕翕」詞語解釋

注音 ㄒ一 ㄒ一

拼音 xī xī

⒈  失意不滿貌。

⒉  苟合貌。

⒊  和合貌。

⒋  盛大貌。

⒌  昏暗貌。

⒍  一開一合的樣子。

⒎  形容發燒時的症狀。

國語辭典修訂本

翕翕「ㄒ一 ㄒ一」

⒈  次序顛倒的樣子。

《孫子·行軍》:「諄諄翕翕,徐言入入者,失眾也。」

⒉  朋比為奸,眾口附和的樣子。也作「潝潝」、「歙歙」。

《後漢書·卷四八·翟酺傳》:「朝臣在位,莫肯正議,翕翕訾訾,更相佐附。」

引證解釋

⒈  失意不滿貌。

《孫子·行軍》:“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
曹操 注:“諄諄,語貌;翕翕,失志貌。”

⒉  苟合貌。

《爾雅·釋訓》:“翕翕訿訿,莫供職也。”
郝懿行 義疏:“翕翕者,小人黨與之合。”
《後漢書·翟酺傳》:“朝臣在位,莫肯正議,翕翕訿訿,更相佐附。”
宋 曾鞏 《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誌銘》:“公於眾不矯矯為異,亦不翕翕為同。”

⒊  和合貌。

元 柯丹丘 《荊釵記·閨念》:“長安 紅杏深,家山白雲隱。早祈歸省,孜孜翕翕,舉家歡慶。”

⒋  盛大貌。

唐 韓愈 《辛卯年雪》詩:“翕翕陵厚載,譁譁弄陰機,生平未曾見,何暇議是非?”
明 夏完淳 《易水歌》:“白虹翕翕過 燕 市, 黃金臺 下陰雲寒。”

⒌  昏暗貌。

宋 曾鞏 《地動》詩:“意者邪臣有專恣,氣象翕翕難為當。”

⒍  一開一合的樣子。

宋 梅堯臣 《寄永叔》詩:“夏日永以靜,渴鳥方在枝,張口不能言,翕翕兩翅披。”
茅盾 《子夜》一:“姑太太點頭,眼睛也望著外邊,嘴脣翕翕地動:在那裡唸佛!”

⒎  形容發燒時的症狀。

漢 張仲景 《傷寒論·太陽病上》:“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

相關漢字解釋

翕字解釋翕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