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ㄓˇ ㄐ一ˊ
拼音 zhǐ jí
⒈ 枳木與棘木。因其多刺而稱惡木。常用以比喻惡人或小人。
⒉ 比喻艱難險惡的環境。
枳棘「ㄓˇ ㄐ一ˊ」
⒈ 比喻障礙、阻礙。
引《文選·左思·詠史詩八首之八》:「出門無通路,枳棘塞中塗。」
《三國演義·第二回》:「吾思枳棘叢中,非棲鸞鳳之所,不如殺督郵,棄官歸鄉,別圖遠大之計。」
⒈ 枳木與棘木。因其多刺而稱惡木。常用以比喻惡人或小人。
引《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夫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
《楚辭·劉向<九嘆·愍命>》:“折芳枝與瓊華兮,樹枳棘與薪柴。”
王逸 注:“以言賤棄君子而育養小人。”
《文選·左思<詠史>》:“出門無通路,枳棘塞中塗。”
呂向 注:“枳棘,有刺之木,喻讒佞也。”
清 李寅 《書鄴侯傳》詩:“但清 河朔 風塵易,欲掃宮庭枳棘難。”
⒉ 比喻艱難險惡的環境。
引《後漢書·黃瓊傳》:“光武 以聖武天挺,繼統興業,創基冰泮之上,立足枳棘之林。”
李賢 注:“枳棘諭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