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ㄒ一ㄢ ㄅㄟ
拼音 xiān bēi
⒈ 本指一種獸,古代鮮卑人崇拜它,因而把它用作部族(部落)的名稱,居住在今東北、內蒙古一帶。
英匈奴serbi;
鮮卑「ㄒ一ㄢ ㄅㄟ」
⒈ 山名。在內蒙古科爾沁右翼之西,當地人稱為「蒙格」。鮮卑族名即因此山而得名。
⒉ 我國少數民族之一。本屬東胡族。分佈在西喇木倫河、洮兒河間,因鮮卑山而得名。漢代時被匈奴打敗,分鮮卑、匈奴二支,匈奴亡後,漸移居匈奴故地。晉時為五胡之一,燕國慕容氏、涼國禿髮氏、秦國乞伏氏及魏國拓跋氏,皆鮮卑族。今為通古斯系。
⒊ 複姓。如元有灤州節度使鮮卑仲吉。
⒈ 我國古代少數民族名。遊牧部落 東胡 族的一支。 秦 漢 時曾居於 遼 東,附於 匈奴。東漢 時 北匈奴 西遷後進入 匈奴 故地,勢力漸盛。 漢桓帝 時 鮮卑 首領已建立軍事行政聯合體,分東、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統領。三世紀中葉,聯合體瓦解,附屬 漢 魏。至 晉 初分為數部,其中以 慕容、拓跋 二氏為最著。 拓跋氏 建國號 魏,史稱 北魏,後分裂成 東魏 和 西魏,又演為 北齊、北周。內遷的 鮮卑 人因逐漸從事農業, 隋 唐 後漸被 漢 民族同化。參閱《文獻通考·四裔十九》。
⒉ 古 鮮卑 族衣帶鉤名。一說,腰中大帶。
引《楚辭·大招》:“小腰秀頸,若鮮卑只。”
王逸 注:“鮮卑,袞帶頭也。”
⒊ 指 俄羅斯 西伯利亞。
引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而 普式庚 詩多諷喻,人即借而擠之,將流 鮮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