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ㄒ一ㄥˊ ㄓˋ
拼音 xíng zhì
⒈ 肉體,軀殼。
⒉ 外形,外表。
⒊ 才具,氣質。
⒋ 猶形制。
⒌ 指形式。
形質「ㄒ一ㄥˊ ㄓˋ」
⒈ 軀體、身體。
引唐·劉禹錫〈祭柳員外文〉:「意君所死,乃形質耳。魂氣何託,聽予哀辭。」
《紅樓夢·第一一九回》:「既能知道了,喜歡了,便不見也和見了的一樣。只不過隔了形質,並非隔了神氣啊。」
⒉ 形體與本質,外貌與內涵。
引《晉書·卷一〇三·劉曜載記》:「自以形質異眾,恐不容於世,隱跡管涔山,以琴書為事。」
⒊ 哲學上指形式與質料,為構成事物本質的二種元素。形式是構成事物類別的決定因素 ,質料是事物變化的主體。此理論由亞里斯多德首創,經士林哲學繼續完成。
⒈ 肉體,軀殼。
引唐 劉禹錫 《祭柳員外文》:“意君所死,乃形質爾。魂氣何託,聽餘哀詞。”
宋 梅堯臣 《秀叔頭蝨》詩:“翦除誠未難,所惡累形質。”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是為仁義禮智之根株,是為形質血氣之主宰。”
《紅樓夢》第一一九回:“老太太見與不見,總是知道的,喜歡的。既能知道了,喜歡了,便是不見也和見了的一樣。只不過隔了形質,並非隔了神氣啊。”
⒉ 外形,外表。
引唐 無名氏 《東陽夜怪錄》:“俄則沓沓然若數人聯步而至者…… 自虛 昏昏然,莫審其形質。”
《宣和遺事》後集:“時帝年二十二歲,太上年三十六歲,形容枯黑,不復有貴人形質。”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鄧縣尹》:“鄧 不禁毛髮森豎,寧神審諦,則形質服色彷彿日間所相屍也。”
⒊ 才具,氣質。
引《晉書·劉曜載記》:“自以形質異眾,恐不容於世,隱跡 管涔山,以琴書為事。”
唐 康駢 《劇談錄·潘將軍失珠》:“僧謂 潘 曰:‘觀爾形質器度與眾賈不同。’”
⒋ 猶形制。參見“形制”。
引《清史稿·聖祖紀三》:“御史 陳汝鹹 招撫海寇 陳尚義 入見,詢海上情勢及洋船形質。”
⒌ 指形式。
引李大釗 《民彝與政治》:“顧此適宜之政治,究為何種政治乎?則惟民主義為其精神、代議制度為其形質之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