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ㄅㄨˋ ㄔㄥˇ
拼音 bù chěng
⒈ 失意,不得志。
英fail in one's schemes;
不逞「ㄅㄨˋ ㄔㄥˇ」
⒈ 不得志、不滿意。
引《左傳·襄公十年》:「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亂。」
《梁書·卷五六·侯景傳》:「當是不逞之人,曲為口端之說,遂懷市虎之疑,乃致投杼之惑耳。」
⒈ 不滿意;怨恨。
引《左傳·隱公十一年》:“天禍 許國,鬼神實不逞於 許 君,而假手於我寡人。”
楊伯峻 注:“不逞猶言不快意、不滿。”
漢 張衡 《思玄賦》:“遇九皋之介鳥兮,怒素意之不逞。”
清 龔自珍 《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誅之不可勝誅,不可絶其源;絶其源,則夷不逞,奸民不逞。”
⒉ 指作亂,叛變。
引《宋書·始安王休仁傳》:“﹝ 劉休仁 ﹞內懷不逞之志,晦景蔽跡,無事陽愚。”
《資治通鑑·梁武帝天監十八年》:“昱 父 定州 刺史 椿 、叔父 華州 刺史 津,並送甲仗三百具,謀為不逞。”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癸酉之變》:“因掌教久,積募銀米,家業頗豐,遂蓄不逞之志。”
⒊ 泛指為非作歹。
引《續資治通鑑·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民多質魯,無馭下之術,篙工楫師,皆頑猾不逞,恣為侵漁,民或破產以償官物,甚無謂也。”
清 褚人穫 《堅瓠廣集·打花轎》:“不逞之風漸不可長,公請府公痛懲之。”
⒋ 不得志的人。
引《魏書·蕭昭業傳》:“凡諸不逞,皆迭加爵位,許以南面之日,便即施行。”
⒌ 泛指歹徒。
引宋 陸游 《南唐書·劉崇俊傳》:“數年,漸專恣不法,多畜不逞,使過 淮 剽掠,獲美女、良馬以自奉。”
清 王逋 《蚓庵瑣語》:“群不逞藉稱盤詰,遇逃難男女經過,或身帶銀貲,一概殺刦。”
⒍ 不放縱。
引明 陳汝元 《金蓮記·郊遇》:“不逞花柳風騷,不圖利名僥倖,但曉理會玄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