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一ㄢˋ ㄈㄨˊ
拼音 yàn fú
⒈ 傾倒伏地。用權威和強力制伏。用巫術鎮伏邪祟。折服。
⒈ 傾倒伏地。
引《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云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而散,吏士皆厭伏。”
晉 陶潛 《搜神後記》卷七:“﹝ 周子文 ﹞少時喜射獵,常入山,忽山岫間有一人……此人便牽弓滿鏑向 子文,子文 便失魂厭伏。”
⒉ 用權威和強力制伏。
引《北齊書·神武紀下》:“王若厭伏人情,杜絶物議,唯有歸 河 東之兵,罷 建興 之戍……則讒人結舌,疑悔不生。”
宋 蘇軾 《議學校貢舉狀》:“唐 之通牓,故是弊法,雖有以名取人,厭伏眾論之美,亦有賄賂公行,權要請託之害。”
《金史·海陵紀》:“﹝ 亮 ﹞在 東京,專務立威,以厭伏小人。”
⒊ 折服。
引宋 蘇舜欽 《寄富彥國》詩:“猾胡聞風已厭伏,聚聽大議羞亂常,願如故約不敢妄,脫甲爭獻寳玉觴。”
《續資治通鑑·宋真宗景德四年》:“內臣將命,能採善惡,固亦可奬,然便爾賞罰,外人必未厭伏,當須轉運使深察之。”
⒋ 用巫術鎮伏邪祟。
引《南史·樑昭明太子統傳》:“葬畢,有道士善圖墓,雲:‘地不利長子,若厭伏或可申延。’乃為蠟鵝及諸物埋墓側長子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