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ㄨˊ ㄩˇ
拼音 wú yǔ
⒈ 不給予。
⒉ 猶不跟,不同。
⒈ 不給予。
引《孟子·離婁下》:“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亷;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惠。”
《法苑珠林》卷六:“無取無與,無我所心;脫欲所須,便可提去。”
⒉ 猶不跟,不同。
引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翠》:“﹝ 王太常 ﹞生子 元豐,絶痴,十六歲不能知牝牡,因而鄉黨無與為婚。”
⒊ 不參預;不相干。
引《左傳·襄公十四年》:“詰朝之事,爾無與焉,與,將執女。”
《漢書·張湯傳》:“湯 念獨丞相以四時行園,當謝; 湯 無與也,不謝。”
顏師古 注:“與讀曰豫。無豫,謂不幹其事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省事》:“此言為善則預,為惡則去……凡損於物,皆無與焉。”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五·趙康敏》:“公子孫自不肖,不能守此業;此宅且數易主人,與某無與。”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越鐸>出世辭》:“民聲寂寥,群志幽閟,豈以為匹夫無與於天下,尚如戴朔北之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