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ㄈㄥ ㄊ一ㄢˊ
拼音 fēng tián
⒈ 湖澤中葑菱積聚處,年久腐化變為泥土,水涸成田,是謂“葑田”。
⒉ 將湖澤中葑泥移附木架上,浮於水面,成為可以移動的農田,叫葑田。也叫架田。
葑田「ㄈㄥ ㄊ一ㄢˊ」
⒈ 湖面上茭蒲等水生植物生長日久之後,根離地而浮於水上,農家乃利用其又廣又厚密的特性在上施土種植,故稱為「葑田」。
引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七·林和靖》:「蔡寬夫詩話雲:『吳中陂湖間,茭蒲所積,歲久根為水所衝蕩,不復與土相著,遂浮水面,動輒數十丈,厚亦數尺,遂可施種植耕鑿,人據其上,如木筏然,可撐以往來,所謂葑田是也。』」
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詩六〇首之一九:「不看茭青難護岸,小舟撐取葑田歸。」
⒉ 湖面為茭蒲等水生植物佔滿,而湖泊漸趨乾涸,稱為「葑田」。
引宋·蘇軾〈乞開杭州西湖狀〉:「自國初以來,稍廢不治,水涸草生,漸成葑田。」
⒈ 湖澤中葑菱積聚處,年久腐化變為泥土,水涸成田,是謂“葑田”。 《宋史·河渠志七》:“臨安 西湖 週迴三十里,源出於 武林泉。
引錢氏 有國,始置撩湖兵士千人,專一開濬。至 宋 以來,稍廢不治,水涸草生,漸成葑田。”
《宋史·蘇軾傳》:“﹝ 軾 ﹞以餘力復完六井,又取葑田積湖中,南北徑三十里,為長堤以通行者。”
宋 梅堯臣 《赴霅任君有詩相送仍懷舊賞因次其韻》:“雁落葑田闊,船過菱渚秋。”
⒉ 將湖澤中葑泥移附木架上,浮於水面,成為可以移動的農田,叫葑田。也叫架田。《周禮》所謂‘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是也。參見“架田”。
引唐 秦系 《題鏡湖野老所居》詩:“樹喧巢鳥出,路細葑田移。”
宋 陳旉 《農書》捲上:“若深水藪澤,則有葑田,以木縛為田坵,浮繫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種藝之。其木架田坵,隨水高下浮泛,自不渰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