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ㄏㄨㄟˇ ㄌ一ㄣˋ
拼音 huǐ lìn
⒈ 亦作“悔恡”。亦作“悔”。
⒉ 災禍。
⒊ 悔恨。
⒋ 謂追悔顧惜。
⒈ 亦作“悔恡”。
⒉ 災禍。
引《易·繫辭上》:“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漢 應劭 《風俗通·正失·東方朔》:“文帝 時政頗遺失,皆所謂悔恡小疵耶。”
唐 杜甫 《送李校書》詩:“每愁悔吝作,如覺天地窄。”
清 黃景仁 《閒居》詩:“名象實易玩,悔吝虛已消。”
⒊ 悔恨。
引《後漢書·馬援傳》:“出征 交阯,土多瘴氣, 援 與妻子生訣,無悔吝之心。”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誌·釋爭》:“若然者,悔恡存於聲色,夫何顯爭之有哉!”
唐 李鹹用 《猛虎行》:“須知《易水歌》,至死無悔吝。”
明 唐順之 《與董後峰憲副書》:“野人一入仕途,百般悔吝,禪家所謂猢孫入布袋,真可一笑也。”
⒋ 謂追悔顧惜。
引唐 司空圖 《疑經》:“縱天王制用失節,多取於諸侯,如欲垂誡,即書於 周 史可矣;若書於諸侯之史,是悔恡其貨而侮王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