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ㄊㄨㄥˊ ㄨㄣˊ ㄍㄨㄢˇ
拼音 tóng wén guǎn
⒈ 宋代四方館之一。專以接待青唐、高麗使節。清代培養外交翻譯人才的學校。1862年(同治元年)在北京成立,附屬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主要學習外文。
同文館「ㄊㄨㄥˊ ㄨㄣˊ ㄍㄨㄢˇ」
⒈ 宋代四方館之一。專門接待高麗使臣的別館。
引《宋史·卷一一九·禮志二十二》:「紹興二年,高麗遣使副來貢,並賜酒食於同文館。」
《宋史·卷一六五·職官志五》:「同文館及管勾所,掌高麗使命。」
⒉ 清咸豐十年(西元1862)在北京所創立的外語專門機構。分為英、法、德、俄、日文等科,造就外交、翻譯人才。
引《清史稿·卷一〇七·選舉志二》:「震於列強之船堅炮利,急須養成繙譯與製造船械及海陸軍之人才。故其時首先設定之學校,曰京師同文館,曰上海廣方言館。」
《孽海花·第二回》:「我卻曉得去年三月,京裡開了同文館,考取聰俊子弟,學習推步及各國語言。」
⒈ 宋 代四方館之一。專以接待 青唐、高麗 使節。 宋 王應麟 《小學紺珠·制度·四方館》:“四方館。
引宋 :都亭驛 以待 遼 ; 都亭西驛 以待 西蕃、阿黎、於闐、新羅、渤海 ; 懷遠驛 以待 交趾 ;同文館以待 青唐、高麗。”
《宋史·禮志二二》:“紹興 二年, 高麗 遣使副來貢,並賜酒食於同文館。”
⒉ 清 代培養外交翻譯人才的學校。1862年( 同治 元年)在 北京 成立,附屬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主要學習外文。參閱《清續文獻通考·學校十四》。
引《清史稿·選舉志二》:“又震於列強之船堅礮利,急須養成繙譯與製造船械及海陸軍之人才。故其時首先設定之學校,曰京師同文館,曰上海廣方言館,曰福建船政學堂及南北洋水師、武備等學堂。”
嚴復 《原強》:“海禁大開以還;所興發者亦不少矣:譯署,一也;同文館,二也;船政,三也。”
《孽海花》第二回:“我卻曉得去年三月,京裡開了同文館,考取聰俊子弟,學習推步及各國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