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ㄊㄨˇ ㄑ一ˋ
拼音 tǔ qì
⒈ 撥出氣。
例喘吁吁吐氣不齊,戰戰兢兢驚神未定。
英breathe out;
⒉ 發洩委屈或怨恨而覺得舒暢。
英fell elated after unburdening oneself of resentment;
⒊ 語音上的送氣。
英aspirated;
吐氣「ㄊㄨˇ ㄑㄧˋ」
1.呼氣。氣從肺部經由呼吸道吐出體外,與吸氣相反。
造句緊張時,做深呼吸再緩緩吐氣,可以緩和情緒。
2.舒發心中憤懣鬱結的情緒。
造句揚眉吐氣
吐氣「ㄊㄨˇ ㄑ一ˋ」
⒈ 呼氣。氣由肺部經由呼吸道吐出體外,與吸氣相反。
引《文選·班固·東都賦》:「鹹含和而吐氣,頌曰盛哉乎斯世。」
⒉ 得志時,舒發久鬱之氣。
引《文明小史·第三五回》:「只待一朝有了機會,轟轟烈烈的做他一番,替中國人吐氣,至於大局也不能顧得。」
例如:「揚眉吐氣」。
⒈ 發出聲氣。
引《莊子·刻意》“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而已矣” 唐 成玄英 疏:“發辭吐氣,則語及仁義,用茲等法為修身之本。”
漢 班固 《東都賦》:“鹹含和而吐氣,頌曰:盛哉乎斯世!”
唐 羅隱 《讒書·序陸生東遊》:“一年,遇生於 靖安裡 中,相其吐氣出詞,落然有正人風骨。”
宋 文彥博 《過燕川渡》詩:“諸公共遊不知疲,長吟吐氣如虹蜺。”
⒉ 撥出氣。
引《初刻拍案驚奇》卷五:“喘吁吁吐氣不齊,戰兢兢驚神未定。”
⒊ 舒發受壓抑之氣;發洩怨氣。
引唐 李白 《樑甫吟》:“寧羞白髮照清水,逢時吐氣思經綸。”
明 姚士粦 《見只編》卷中:“其記汙辱宮闈,至不忍讀,葢必 宋 人藉此吐氣耳。”
清 黃景仁 《上朱笥河先生》詩:“十年吟苦霜鬢絲,一編吐氣今其時。”
孫中山 《民族主義》第五講:“閩 粵 向多各姓械鬥的事,起因多是為這一姓對於那一姓,名分上或私人上小有凌辱侵佔,便不惜犧牲無數金錢生命,求為姓中吐氣。”
⒋ 散發元氣。
引《淮南子·天文訓》:“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水曰內景。”
⒌ 顯現生機。
引南朝 樑 陶弘景 《與梁武帝啟》:“夫以含心之荄,實伺夾鍾吐氣。”
⒍ 散發煙氣。
引漢 李尤 《薰爐銘》:“上似 蓬萊,吐氣委虵。”
⒎ 語音學上指送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