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一ˋ 一ㄤˊ
拼音 yì yáng
⒈ 音調有節秦地或高或低。
例抑揚中散曲,漂泊孝廉船。——溫庭筠《感舊陳詩》
英modulate; rise and fall of sounds;
⒉ 浮沉,進退。指處世態度。
例進退屈伸,與時抑揚。——張衡《南都賦》
英sink and swim;
⒊ 褒貶,指對人的評議。
例外相抑揚,內相附會。——《北史·甄琛傳》
英pass judgment on;
⒋ 文氣起伏。
例辭旨抑揚,悲而不傷。
英modulate;
抑揚「一ˋ 一ㄤˊ」
⒈ 音調的高低。
引漢·蔡邕〈琴賦〉:「左手抑揚,右手徘徊。」
宋·謝枋得《文章軌範》:「有抑揚,有頓挫。」
⒉ 上下、浮沉。
引《漢書·卷三〇·藝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闢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
⒊ 譭譽、褒貶。
引《晉書·卷三六·張華傳》:「漢高八王以寵過夷滅,光武諸將由抑損克終。非上有仁暴之殊,下有愚智之異,蓋抑揚與奪使之然耳。」
⒈ 按下與上舉。
引漢 賈誼 《新書·容經》:“手有抑揚,各尊其紀。”
唐 劉蕡 《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對策》:“謀不足以翦除奸凶,而詐足以抑揚威福。”
宋 蘇軾 《昭靈侯廟碑》:“開闔抑揚,孰知其功。”
⒉ 浮沉,進退。
引《漢書·藝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闢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苟以譁眾取寵。”
晉 左思 《吳都賦》:“覽將帥之拳勇,與士卒之抑揚。”
唐 司空圖 《連珠》之三:“蓋聞濟世者材,存神者道,各繫遭逢之運,並著抑揚之效。”
⒊ 謂聲音高低。
引唐 莊若訥 《湘靈鼓瑟》詩:“帝子鳴金瑟,餘聲自抑揚。”
明 王鏊 《震澤長語·音韻》:“梵音論諷雖一音,而一音之中,自有抑揚高下。”
洪深 《電影戲劇表演術》第五章三:“抑揚是指整個一句或一短語的音調的逐漸向上或向下。”
⒋ 謂文氣起伏。
引《西京雜記》卷四:“及其序 屈原、賈誼,辭旨抑揚,悲而不傷,亦近代之偉才。”
南朝 樑 蕭統 《<陶淵明集>序》:“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與之京。”
宋 蘇軾 《與二郎侄書》:“汝只見爺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學此樣,何不取舊日應舉時文字看,高下抑揚,如龍蛇捉不住,當且學此。”
⒌ 褒貶。
引晉 葛洪 《抱朴子·行品》:“士於難分之中,而無取捨之恨者,使臧否區分,抑揚鹹允。”
唐 劉知幾 《史通·浮詞》:“至於本事之外,時寄抑揚,此乃得失稟於片言,是非由於一句,談何容易,可不慎歟!”
章炳麟 《復仇是非論》:“若以種族革命為復仇之非行,國與國之相戰爭者,何以不為復仇之非行?於此則退之,於彼則進之,抑揚之論非有比例可知也。”
⒍ 謂稱揚。
引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大伽藍》:“惟論師雅量清高,抑揚大義。”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壁記》:“而近時作記,多措浮詞,褒美人才,抑揚功閥,殊失記事之本意。”
⒎ 謂貶抑。
引《南史·樑紀下論》:“慕名好事,崇尚浮華,抑揚 孔 墨,流連 釋 老。”
清 陳鱣 《對策》卷四:“班 荀 二體,角力爭先,或病其索然無意味,未免抑揚過當。”
⒏ 控馭自如貌。
引《梁書·武帝紀上》:“驅率貔貅,抑揚霆電。”
唐 李百藥 《謁漢高祖廟》詩:“抑揚駕人傑,叱吒掩時雄。”
⒐ 揚揚自得貌。
引唐 鄭處誨 《明皇雜錄》卷下:“九齡 洎 裴耀卿 罷免之日,自中書至 月華門 將就班列,二人鞠躬卑遜, 林甫 處其中,抑揚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