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ㄓㄥˋ ㄇ一ㄥˊ
拼音 zhèng míng
⒈ 辨正名稱、名分,使名實相符。即楔子。元·明雜劇最後有兩句或四句對子,總括全劇內容。一般稱前一句或前兩句為“題目”,後一句或後兩句為“正名”。指正式的名稱。
英文 to replace the current name or title of sth with a new one that reflects its true nature, rectification of names (a tenet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德語 Rehabilitation (S)
正名「ㄓㄥˋ ㄇㄧㄥˊ」
辨正名義,使名實相符。
造句正名審分
正名「ㄓㄥˋ ㄇ一ㄥˊ」
⒈ 辨正名義,使名實相符。
引《論語·子路》:「子曰:『必也正名乎!』」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銘箴》:「故銘者,名也,觀器必也正名,審用貴乎盛德。」
⒉ 官吏中的正職,不同於副職或臨時代理。
引《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小孫屠·第六齣》:「自家姓朱,名傑,見在充本府正名司吏。」
⒈ 辨正名稱、名分,使名實相符。
引《管子·正第》:“守慎正名,偽詐自止。”
《國語·晉語四》:“舉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類。”
韋昭 注:“正上下服位之名。”
《舊唐書·韋湊傳》:“師古之道,必也正名,名之與實,故當相副。”
巴金 《新生·一個人格的成長》:“黑暗兩個字怎麼可以做雜誌底名稱呢?名不正,則言不順,正名是最要緊的。”
⒉ 即楔子。 元 雜劇的開場白。
引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下·格局》:“元 詞開場,止有冒頭數語,謂之正名,又曰楔子。”
⒊ 元 明 雜劇最後有兩句或四句對子,總括全劇內容。一般稱前一句或前兩句為“題目”,後一句或後兩句為“正名”。
引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三篇:“《青瑣高議》及《青瑣摭遺》文辭雖拙俗,然尚非話本,而文題之下,已各繫以七言……皆一題一解,甚類 元 人劇本結末之‘題目’與‘正名’。”